“李医生就是我们的家庭医生,她经常打电话问候我。”一提到李君,72岁的张清丽阿姨就感到特别亲切。不久前的一天深夜近12点,张阿姨突然血压升高头晕不止,她立马拨通了李君的电话,并在其指导下服药缓解了症状,“以前动不动就跑医院,现在随时想到的是李医生。”李君是成都成华区万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君家庭医生团队的负责人,近日,成都市卫健委评选公布了成都市第二届优秀家庭医生团队名单,李君家庭医生团队位列其中。

分饰多角 悉心守护居民健康

1988年出生的李君性格开朗,脸上常常带着微笑。谈到选择从医的初衷,她说,年幼时看到父亲常常吃药,那时就想着“如果家里有一个医生,就可在早期发现很多疾病,守护家人的健康了。”

12年前从四川中医院高等专科学院毕业后,李君来到绵阳市三台县的乡镇卫生院当上了一名医生。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并不简单,李君说,因为人手紧缺,往往“一人分饰多角”,从内科、儿科、妇幼,到收费、划价、发药……她几乎担起了整个医院的活儿,“忙的时候连坐一下的时间都没有。”

进入成都成华区万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后,李君从儿保科迈入全科门诊,开始承担家庭医生团队任务。除了日常门诊,她还要带领团队为辖区内的签约家庭建立档案、进行评估、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同时定期随访签约家庭,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

如今,李君不仅在守护家人的健康,更是成华区槐树店社区两万余名居民的健康守护者,她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就超过千余人。

迎难而上 打着绷带坚持学习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之初,李君和团队也曾面临重重困难。居民对这一新鲜事物普遍存在质疑:“签了有啥用嘛?”“我不检查!检查了没得问题都跑出问题来了……”

对此,李君带领团队总结分析情况,并从重点人群入手,先给社区登记糖尿病“门特”的病人挨个打电话,请他们来中心进行筛查。“指标控制不理想的约见专家复诊,后续治疗中啥时候该复诊、该怎么调药,都一一告诉他们。”李君说,从被动地等患者来,到主动出击把患者真正“管起来”,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渐渐提升了大家的认同度,后来,部分居民还成了家庭医生的宣传推广人。

除了转变工作方式,医术是赢得居民信任的关键。2016年起,万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了“华西—成华城市区域医疗服务联盟”,华西专家定期前来坐诊并开展技术指导。抓住这个机会,李君有空就向专家们请教,还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华西医院举办的高血压、糖尿病、社区适宜技术的培训班等。

“记忆最深的就是看到她脚上打着绷带,还在参加学习。”中心主任杜其玲说,目前全科医生人手依旧紧缺,中心正推动年轻医生加强学习,李君成了榜样。

通过不断学习,李君的慢病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对糖尿病并发症等早期发现、用药控制等方面的把握也更娴熟。2017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举办了首届全国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优秀临床实践大赛,李君精心撰写病例作品参赛,从数百名大型综合医院医生中脱颖而出,被评委会选中为10个优秀病例进入评选,最终获得大赛三等奖,成为获奖者中为数不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之一。

同心防疫 保驾护航心理防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李君与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们练就了“分身术”,以应对疫情防控开始阶段人手吃紧、物资缺乏等问题。

“新冠肺炎病毒防疫知识,以前没有接触过,团队成员就边干边学,边更新边宣讲,尽量利用最短时间,将防控知识普及到街道、派出所、社区网格等一线工作人员层面。”李君介绍,从诊疗第一版到第八版、从防控第一版到第七版,自己与团队成员们不舍昼夜,甚至有些人有时是24小时连轴转。

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日常工作仍要正常推进。疫情期间很多慢病患者不能到院就诊,降压药、降糖药无法及时补充,李君团队立即组织人员为他们送药上门,解决患者服药问题。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形式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与健康信息宣教,解除居民对新冠病毒的恐慌,团队共接收电话咨询500余人次,微信、短信疫情健康宣教8000余人次。

通过多年的用心服务,李君团队与辖区居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真正成为了居民的健康守门人。92岁高龄的张爷爷夫妇都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张婆婆还突发过几次脑梗,行动十分不便。李君团队每年至少上门为他们体检一次,结合体检结果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慢病管理生活方式进行全面指导。一次交流中,团队成员发现张婆婆有过轻生念头,随即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积极与其家属沟通照顾问题,消除了社区安全隐患,促进了他们生活的质量明显改善。

多年来,李君扎根基层为百姓开展医疗服务,从刚开始时居民的不信任到完全接受,她带领团队用实际行动对“医者仁心”做了最佳诠释。她是成华家庭医生团队工作的积极践行者,主动上门为社区老人服务,用行动去照亮别人,用行动践行着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医者仁心。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彭戎 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