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摄影 郝飞

四川是地方猪品种资源大省,但传统的生产和选育模式以及当前消费市场对效益的片面追求使地方猪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是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加重了地方猪品种灭绝的危险。如何加大地方猪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了四川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朱砺。

3月17日上午,202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出炉,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四川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创建与产业化开发利用”荣获202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非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地方猪

“我们创新了地方猪保种和遗传评价方法及技术体系,获得四川首例非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地方猪;构建西南地区品种最多、组织类型最完整的地方猪资源库,保存遗传材料7.7万余份;并首次利用基因芯片精准解析重叠群体遗传结构,实现精确原位保种;构建地方猪种表型和遗传参数数据库及全基因组变异信息库,形成原位和异位保护结合的综合体系,彻底消除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灭绝威胁,实现了对四川地方猪品种的长期保护。”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朱砺表示。

采集藏猪的样本

该项目通过挖掘地方猪特色基因资源,筛选出17个功能基因和调控元件,揭示青峪猪、成华猪、凉山猪毛色变异机制;还构建了全产业链开发模式,选育提高综合性能,采用自主筛选的毛色基因,实现青峪猪、凉山猪、成华猪纯黑毛色选育,解决了困扰优质黑猪生产的毛色变异问题,创建了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

据介绍,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25项,软件著作权2项,标准11项。选育后,7个地方品种瘦肉率和窝产仔数均获提高,杂交后,屠宰率与瘦肉率也获提高。此外,项目成员企业产业化带动养殖户278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4709户致富,团队成员获国务院“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称号。近3年共生产地方猪133.63万头,杂交猪590.78万头,精深加工22.69万头,带来经济效益18.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