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唐青石,1984年以指挥专业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任峨眉电影制片厂乐团团长兼指挥,现任四川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四川交响乐团团长兼首席指挥。

2月6日,在四川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四川交响乐团团长兼首席指挥唐青石安静地坐在会客厅一角,等候记者的群访。

讲话时他声音沉稳,句句铿锵。他曾带着谱写民族交响乐的理想,毅然从成都来到西昌,一呆就是4年。

从孤身一人到如今拥有50人规模的交响乐团,其间的酸甜苦辣,唐青石娓娓道来。

川报观察记者 敬松

来凉山单纯只因为热爱

川报观察记者:当初您从成都搬去凉山,最大的决心是什么?

唐青石:有机会去西昌做交响乐,这一听就很有吸引力。凉山州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对音乐人有独特的吸引力。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氧气和民族特色,而唯缺一种音乐。

在这离太空最近的地方,还需要音乐的升华。你能想象,在西昌这座古城有古典交响乐响起时的那种欣然吗?

川报观察记者:因此,您选择加入大凉山惠民音乐节?

唐青石:当我2013年来到凉山时,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已经举办了70期。而我是从第71期接手的,目前已不间断上演了300期。在大凉山惠民音乐节举办的6年间,参演人员超过1.7万人次,它已经成为了凉山州一张有影响力有品牌的文化名片。借助这样的平台,有利于在凉山培养更多交响乐听众。

川报观察记者:四年来,您在凉山生活、工作、创作,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唐青石:在凉山的日子让我回忆起80年代在成都推广交响乐的往事,有种找回青春的感觉。四年来,我像刚去成都那会儿,在摸索如何做交响乐、如何做好交响乐、如何让更多老百姓真心倾听交响乐的过程中,获得持续的满足和快乐。

组乐团丨靠实力汇聚英才

川报观察记者:您孤身一人来到凉山,这几年是如何组建自己的交响乐团队?

唐青石:事实上,当我来凉山州的第一年,交响乐团便开始大规模招生。从薪酬、工作环境以及音乐氛围来看,凉山不如大都市那么充满竞争力。最初,很多有能力的演奏家都不愿意来。

我们思索着,决心首先邀请全国各地的乐手来凉山体验,培养他们的兴趣。同时,在大凉山惠民音乐会的第100期、第200期、第300期等重要节点,我们都会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提升乐团的名气。

目前看来,这个方法卓有成效。在我们50多位交响乐手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也有5名来自白俄罗斯的国际乐手。

川报观察记者:面对一周一场的表演频率,交响乐团没有一丝懈怠吗?

唐青石:交响乐团最糟糕时候,成员只有30几个人。要知道,即使是在地方上有正规编制的交响乐团,人数都应该在60人以上。

但随着每周持续不断的演出,大家顶着压力,不断磨合,最终都进入了各自的角色。事实上,交响乐团的每个新员工都需要经历这么一个循序渐进地适应过程。

做原创培养更多好听众

川报观察记者:在您的创作中,有没有尝试将民族特色加入到作品中?

唐青石: 在凉山,除了工作,周末我会去附近的大山中,体验各民族的原生态生活,并将感悟细细揣摩。

在去年12月31日第300期大凉山惠民音乐节庆典上,上演了由我创作的管弦乐曲《山岗上的歌与舞》、以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同名诗歌为词进行创作的独唱作品《民歌》和《回答》,这些作品与传统彝族音乐相比,经过交响乐多样色彩的诠释,作品中的彝族音乐元素更显丰满。

举个例子,在传统交响乐的铜管、木管和弦乐中,我特意加入月琴、笛子等民族乐器,这能让作品更富生命力。

川报观察记者:接下来,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唐青石:在培养乐团的同时,继续培养凉山的交响乐听众。事实上,今天的凉山已与昨日不同,来现场听音乐的人,已经表现出良好的音乐素养,他们有些甚至比成都的听众还要安静、专业。有时候,粉丝团还会凑钱购买鲜花,为台上的演奏者送去祝福。希望交响乐团和凉山的观众继续保持这样近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