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宣汉罗家坝遗址,自1999年首次发掘出土大量青铜器等文物后,已成为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不过,这处国家级大遗址,通过最新考古发掘又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12月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罗家坝遗址的考古成果:在巴文化堆积层的更下端,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存。这是迄今为止嘉陵江流域发现的文化堆积最厚、延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不仅填补了川东北新石器时代考古距今5300年至4500年时间段的空白,也为巴文化可能起源于川东北,提供了考古证据。

1999年,宣汉罗家坝遗址大量精美青铜器的出土,令这处古代巴人中心文化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一起,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然而罗家坝遗址究竟是不是古代巴国的王城?就在考古人员对此连续展开考古发掘时,却意外在2015年底开启的第4次发掘中,收获了新石器时期遗存的重要发现。

参与此次发掘的考古队员郑万泉介绍,这次发掘面积只有300平方米,但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堆积层较为深厚,局部厚度达到了3米。其中不仅有古人使用的陶片、石块、兽骨以及炭粒等,还出土了陶石器等器物。证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成熟的聚落。

这些器物经过修复,可以辨认出花边口卷沿鼓腹罐、敛口钵、高领壶等不同的器型,而出土石器则包括了磨制的石斧、石镞以及打制的红石叶、石核 、砍砸器等工具。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考古人员得出结论:罗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在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间。而通过环境土样信息的分析,考古人员“复原”了当时罗家坝先民的生活场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晚段,气候暖湿。罗家坝的先民们已经开始种植稻、粟、黍等农作物,但通过石器种类发现,当时的人们主要还是以渔猎为生。

这是一个令四川考古人极为兴奋的发现。罗家坝遗址考古领队陈卫东介绍,宣汉罗家坝遗址和渠县城坝遗址的发现,证明古代巴人在川东北地区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如今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发现,为巴文化可能起源于川东北提供了考古依据。

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员还从出土器物的器形以及使用工具上,发现了与同一时期生活在岷江峡谷地带的古蜀人的不同。陈卫东介绍,当时的古蜀先民已经大量使用新石器时代的主流工具——磨制石器,而罗家坝的先民们,使用的则还是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细石器。“这说明川东北地区有一批原始的土著人,他们在七八百年的时间里,生活和生产方式都没有大的变化。”为何同样地处四川的两处遗存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认为:“这也许就是巴与蜀文化有区别的根源。因为在数千年前,古蜀人从西北甘肃一带进入岷江上游,而学术界有观点认为,罗家坝地区的先民有可能是从汉水上游迁徙而来。”不同的文化来源和交流通道,最终形成了不一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