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亦 川报观察记者 吴忧
乐至是人们熟知的“帅乡”,也常常被称作“桑城”,前者是因为这里是陈毅元帅的故乡,后者是因为这里拥有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借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发展东风,当地正在努力挖掘乐至缫丝技艺的文化与产业发展潜力,推动桑树再绿、桑城再兴。
深厚的底蕴
蚕桑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自嫘祖煮茧缫丝至今,已历5000余年,是中华本土根源文化之一。而乐至蚕桑始于隋唐,历史悠久,时代相传。
乐至县蚕桑局副局长龚国介绍,据《乐至县志》记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即有蚕丝品问世;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县设蚕桑传习所,以推广蚕桑、保护森林、改良种籽;宣统元年(1909年)于县城崇教寺山麓建蚕桑局,同年在倒流镇(今回澜镇)、和兴场、石湍镇、桂林场分社4个蚕桑分社倡导蚕桑生产。
1500余年的栽桑养蚕历史,塑造了乐至人民喜桑爱蚕的地域情感——“叉叉裤、叉萝卜,狗来了、爬桑树,桑树倒、爬茅草……”“多栽桑,多养蚕,四十多天见现钱……”“栽桑植桐,子孙不穷”等儿歌民谣,传承了乐至人民对蚕桑生产的深厚情怀。
1959年,陈毅元帅回乡视察,看见家乡蚕桑文化兴盛、产业兴旺,欣然赋诗《冬夜杂咏·故乡》:“公社遍故乡,到处是桑园。蚕娘两万人,一年八季蚕。”成为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
去年,经红旗丝绸厂申报,乐至缫丝技艺被正式列入资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帅乡”和“桑城”又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蓬勃的发展
位于乐至县中天镇的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前身为乐至红旗丝厂,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其厂长秦波,就是乐至缫丝技艺非遗传承人。
10月17日,记者走进60余年从未移址的厂区,一边凝视厂房的斑驳墙壁,一边聆听车间的机器轰鸣,直观感受这项传承至今的缫丝技艺。
“别看厂房老,里面的机器一点都不老。”秦波指着自动化的缫丝生产线告诉记者,就算是在行业的低迷期,丝厂也在努力进行技改升级,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秦波看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就是乐至缫丝技艺得以从历史中走来,不断助推乐至蚕桑产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
以缫丝为代表,乐至蚕桑产业目前正在蓬勃发展。
记者从乐至县蚕桑局了解到,当地已制定出台《乐至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1),精心布局“一园两带三基地”,规划打造1个10万亩的现代蚕桑产业园、2个万亩蚕桑产业示范带和3个万亩蚕桑产业基地。
按照规划,到2021年,当地将建成优质标准化丰产桑园20万亩,发展蚕桑基地乡镇15个、重点村200个、蚕桑专业合作社50个,丝绸、桑叶茶、叶绿素、药用僵蚕等综合开发值40亿元以上,助推“中国桑都”发展,重塑“桑城”“桑乐至”新形象。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非物质文化之遗产名录,成“帅乡,和桑城″又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传承中华文化
红旗丝厂焕发青春活力!
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借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发展东风,当地正在努力挖掘乐至缫丝技艺的文化与产业发展潜力,推动桑树再绿、桑城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