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殷鹏

2018年,四川生态环境质量“成绩单”喜人,全省PM10、PM2.5年平均浓度持续双下降,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新的一年,四川有何新思路新举措,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期待?1月18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

A: 优良天数实现“三连增” 

问:空气质量改善的背后,有何管用招法?

答: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翻身仗:全省优良天数率达到84.8%,实现优良天数“三连增”。其中,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16天。至于具体招法,可以用“12345”来总结。

“1”是把成都平原大气质量改善作为全省环保“一号工程”,开展强力攻坚。“2”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夏季臭氧污染防控,一手抓冬季PM2.5污染防治。“3”是坚持“三个吃药”:在秋冬季防止污染累积“提前吃药”、强化联防联控“集体吃药”、重污染天气时“加大剂量吃药”。“4”是强化规划引领、系统治理、科技支撑、考核督查四大基础。“5”是狠抓“减排、压煤、治车、抑尘、控秸”五大工程。

2019年,我们将以冬季灰霾和夏季臭氧为主攻方向,把成都平原、川南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作为全省环保“一号工程”,开年就抢跑,起步就冲刺,特别是要突出“减排、精准、服务”六个字,让“成都蓝”更多,“四川蓝”常在。

B:水质改善幅度全国第一

问:水污染治理措施上有哪些创新?

答:首先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2018年我省水质改善幅度全国第一,取得了“一升一降一突破”的好成绩。

“一升”是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实现了三年稳定连续上升,达到了88.5%,远远超出国家下达的79.3%的年度目标任务。“一降”是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实现三年稳定连续下降。“一突破”是沱江流域实现了水质改善的巨大突破,创近10年来最好水质。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落实谁来干。建立起以流域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河长的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共设河长10658名,不断推进流域协同治理。

二是坚持科学干。采取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岸上外源治理和河道内源整治、污染治理与生态补水相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

三是实施精准干。总磷持续超标,是影响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原因,为此将总磷污染治理作为总攻方向。同时基本建立沱江流域水环境预警预报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流域监测、监控、预警、预报一体化的信息化环境监管网络。

四是抓好创新干。沱江流域7市筹集5亿元资金,共同设立沱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积极开展《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目前条例已经进入最后立法审查阶段,力争今年上半年就能出台。

五是突出监督干。2017年以来,沱江流域共查处涉水污染环境违法案件1514件,处罚金额1.1亿元,涉嫌环境犯罪移送公安机关63件,行政拘留478件,处罚100万元以上重大案件9件。

C: “一对一”结对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问:新的一年中,四川环保有哪些重点工作?

答:可以说,如今四川的环保形势是“人到半坡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因为经过多年努力,“好吃”的肉没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9年,我们要在“国家队”的支持下,结合四川摸索出来的管用招法,做到既吃“国药”,也用“川方”,有针对性地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是扎实抓好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切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回头看”后续工作,制定“回头看”整改方案,严格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确保督察发现问题如期整改到位。

二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八大战役”。在全国率先建立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县清单,实行省直部门、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与重点县“一对一”结对攻坚。结合四川实际,重点突出成都平原、川南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抓好重污染水体治理和良好水体保护,强化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全力解决长江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着力打造一支生态环保铁军。将新组建一支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环保、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队伍,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

四是全力服务“一干多支”战略,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做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规划环评工作,以规划环评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切实发挥好环评源头防控作用。

D:实现“未来7天”精细化预报

问:搭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平台,目前进展如何?

答:去年,省环境监测总站利用颗粒物激光雷达对成都、自贡、绵阳、宜宾等8个城市交通主干道、施工场地、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了颗粒物走航扫描工作,对污染源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相关市(州)排查 “小、散、乱”和异常排放源。

同时,利用现有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实现“未来7天”精细化预报和“未来8-14天”趋势预报,有效支撑了重污染天气防治工作。

目前四川已累计建成1202个空气质量网格化微站,今年还将在省内各大经济区之间及相邻省(市)的污染物传输通道上,建设22个环境空气污染物传输监测自动站,形成我省环境空气污染物传输预警监测网络,为“精准治霾、科学治霾”提供强有力支撑。

问:2019年或将进入5G时代,将运用哪些高科技手段“治污”?

答:对于5G技术,我充满期待。事情上,我们已在高科技运用上做了一些探索。

在“治气”上,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蛙鸣系统,精准锁定违法企业和污染源,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在“治水”上,利用沱江APP,对外发布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让群众随时监督,及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同时,建立沱江综合信息决策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优势,综合分析水质变化原因,为治污决策提供依据。

在“执法”上,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加强智能监控和大数据监控,充分发挥便携式监测、移动执法、自动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船)等科技监侦手段,实时监控、实时留痕,提升监控预警能力和科学办案水平。

上述举措只是四川在智能管理和科技治污上的初步尝试,未来还将有更多尝试和创新,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驾护航。

E: 用3到5年,迈过“五个坎”

问: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有那些难迈的“坎”?

答:眼下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必须憋足劲,加满油,再持续用力三到五年时间,抓紧爬过这道坡,迈过这道坎。

具体地讲,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五个坎”急需迈过,有“五个转变”急需实现——

生态环保工作要迈过被动应对的坎,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自觉行动转变;

生态环境质量要迈过容易反弹的坎,向持续稳定改善成为常态转变;

生态环境治理要迈过以治标为主的坎,向坚持标本兼治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转变;

环保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要迈过总体滞后的坎,向环保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转变;

生态环境监管要迈过靠人海战的坎,向监管自动化信息化转变。

总之,我们将始终保持定力,坚持方向不动摇,一以贯之干下去,扎扎实实抓好2019年各项工作,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