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11月17日,“蜀道石刻题记展”在四川省图书馆开展。这次展览展出了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拓印的蜀道古代题记共177件。其种类包括了摩崖石刻、碑碣、阙表、墓葬题记、佛道教造像题记等,不仅极具书法水准,也是研究古代四川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移民、家庭等地方史的学术资料。

蜀道,是指古代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通常学术意义上的蜀道,是指联系陕西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及四川盆地的道路系统,包括褒斜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等。从商周时期开始,川陕两地的人们就翻越崇山峻岭展开联系,后来开山造路,逐步形成今日的蜀道,至今已有3000多年。数千年来,蜀道沿线累积了丰厚的题刻,成为研究四川历史的重要资料。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透露,大约十年前,省考古院在开展蜀道考古探险时,开始有意识地抢救性拓印这些题记,迄今积累了数千幅。今年年初,蜀道石刻题记的拓印得到了省艺术研究院的支持,双方又联合拓印了苍溪寻乐书岩等地的题记。此次展出的题记,便是从近4000幅拓片中精选而来。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石刻题记囊括了褒斜道、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等4条蜀道的内容。其中《石门颂》详细记述了褒斜道的开凿经过,其题刻被公认为古隶书中的最早者。来自金牛道的《敬祖爱书说》等题刻出自金牛道上的寻乐书岩,不仅折射了古代的家风家训,书法艺术水准也十分了得。此外,不准早婚、不准入赘等反映民风民俗的题记也有收录。

据悉,此次展览将于11月25日结束。在此期间,省考古院的相关专家还将举行蜀道有关的讲座,让公众了解到蜀道申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题记点击:

人类杰作——褒斜石门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位于褒斜道南端,是蜀道开始穿越秦岭之处。石门颂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历史、艺术价值极高,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栈道是褒斜道上具有代表性的路段,其中有一段为早在2000年前汉代,由人工采用“火焚水激”方法开凿的的隧道,后世称之为石门,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杰出反映。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曾有大量题咏和记事类摩崖题刻。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便将石门内侧两壁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迁至汉中博物馆,是谓“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负盛名,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石门十三品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本次展览将展出《石门十三品》中的3件代表性作品拓片:《鄐君开通褒斜道》《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石门颂)》《石门铭》。

石牛开山——金牛道

金牛道是四川境内使用时间最长、最为重要的蜀道。其主道在四川经广元、绵阳、德阳而至成都,支线自广元利州沿嘉陵江,过苍溪至阆中,再由阆中西行,经三台、中江等地到广汉,合于主线而至成都。因为使用时间久、又是最重要的官方驿道,因此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各类文化遗产。本次选择了主线上的广元地区摩崖石刻,有修路、题咏、界碑等内容,也选择了支线附近一处重要的摩崖石刻——寻乐书岩,作为金牛道沿线晚清石刻的集大成者予以展出。

广元是金牛道入蜀第一站,广元境内仍有关隘、栈道、石板路、古桥等多种古代道路遗存保留。在这些遗存周边,保留着大量的碑刻,此次所选碑刻皆在金牛道主线的一些重要节点上,如七盘关、天雄关、昭化古城等处,是作为蜀道历史存在的重要实证。

寻乐书岩(约30幅)

寻乐书岩,又称贾家洞、九思祠,位于广元市苍溪县东青镇,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时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入苍溪东河,当地百姓欲避兵乱,由寇自顺等人凿两间石室,洞壁刻有文字以记其事。此后,河西名儒贾儒珍于道光年间至光绪十五年(1890)陆续开凿数间石室,并上下相连,洞之规模,因以初具。寻乐书岩建设从嘉庆五年至光绪十五年,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5朝,时间近百年,全洞共4层,大小石室7间,面积470平方米,室内四壁现存清代各种字体书法作品152幅,刻字面积约160平方米,计有近两万字。这些书法作品包括诗词、匾额、对联、题记等,是迄今为止西南最大、国内罕见的清代洞藏摩崖书法刻石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