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李婷

“你来或者不来,成都就在这里,不紧不慢。你在或者不在,成都人就在这里,余生很长,何事慌张。”本周末,央视纪录片频道《城市24小时》之成都篇,用这句结束语被不少网友摘录。恰逢“第一财经”公布新一线城市排名,成都位列第一登上当天微博热搜,一时间激起不少网友的讨论。日前我们找到了这部影片的导演俞格和副导演林宸西,他们告诉记者,原来这部纪录片是三年前拍摄的。

导演俞格

副导演林宸西

影片:24小时为轴

记录“糖水片”外的素颜成都

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是一部中国城市素颜写真集,主要以时间为轴,记录深圳、武汉、厦门、郑州等城市。而纪录片中成都的一天,从早上凌晨5点的熊猫基地开始。大熊猫饲养员梅燕带着“熊孩子”做早间操,小熊猫抱着她的脚紧紧不放。天色渐明,成都早高峰比其他城市至少要晚15分钟,早高峰过后,成都人开始分流,一类人在上班,一类人在喝茶,一类人在买菜。

午睡过后,成都天府软件园开始了无声的喧嚣。在这个诞生了大量现象级的手机游戏的地方,游戏测试员张松几乎见到全世界所有量产手机的机型,2万多台手机,上百个品牌,5000多种机型,陪伴他都过每一个玩游戏玩到吐的工作日。还有成都明月村的民间艺术家,与艺术为伴制陶烧陶。成都人喜欢夜生活,年轻人在火锅店旁排号,呼朋唤友摆龙门阵,还有妆容精致的女孩忙碌地做着美食直播。喧闹之后,带着黑眼圈的老板磨咖啡,经营着24小时书店,为这座城市留一盏温暖的灯。

“我们想拍摄的不是高大上的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而是更接地气的城市生活,不是糖水片里的成都,而是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气质与城市运作。”林宸西说道,不过其实对团队来说,拍摄成都比较困难的是,因为成都其实是这么多城市中,大众认知度较高的城市,拿自己来说,其实有很多朋友基本上除了自己的家乡,最喜欢的城市就是成都了。每个人对成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只能更近一步地去贴近我们能看到的成都。

为此团队拍摄前做了两轮前调,在成都街头随机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看看在成都的人生活的每个时刻和对应的地点有哪些。也通过一些在成都比较有名的组织和比较有影响力的公众号找到了一些KOL,聊了聊他们眼中的成都,最后确定了片中的人物和场景。“其实有两个维度,我们要考虑全国观众和成都观众的双重视角。全国观众层面,主要是成都的媒体形象,我们会保留一些,增加与观众的熟悉感,但更多的是我们想了解成都市民的真实生活和状态。”

导演:留下成都“肥肠粉后遗症”

成都美食千千万,可惜自己吃辣就冒汗

导演俞格回想起拍摄经历,“当时接手片子,调研,拍摄,每天的安排都是满满当当,天不亮就出发,天不黑透了回不来。”团队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开着车到处跑,东北方向去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西北方向去到郫县,西南方向去到了明月村,成都市里去了人民公园、抚琴社区、玉林路、春熙路、太古里。不过最令他难忘的,还是成都的美食。

他在自己的创作札记中写道:“双流批发市场里光是卖辣椒面、花椒等调味料的干杂小店就有百来家。在我看来都长得差不多的辣椒,却是品种不一样,辣度不一样,用处也不一样。有的用来做火锅底料,有的是串串香的干碟,有的是专门用来炒菜;种类繁多,销量惊人,除了供应成都的大小饭店、菜场,动辄几吨辣椒、花椒,就从小小的店面发往世界各地。”这些场景,被他放在纪录片里清晨的成都片段中。

“成都美食千千万,可惜自己吃辣就冒汗。”俞格作为江苏人,其实对吃辣这件事是不能理解的。他开始以为,辣只是一种痛觉,连味道都不算不上,吃完了人也不舒服,吃多了嘴上起泡,脸上起痘,如果再拉肚子,更是要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爱吃,而且还能做出那么多种类呢?川菜共有24种味型,成都地域文化的一种“味觉上的方言”。

但是他来到成都拍摄后,想不吃辣都太难。他从最开始的抵触,再一点点尝试,从夫妻肺片、蒜泥白肉、到回锅肉、火爆肥肠、再到袁老四牛杂火锅、冒椒火辣串串香……虽然一身一身出汗,一口一口灌冷饮,但是,这个,是真的好吃啊……原来在“麻辣”的痛之后,再品出“鲜香”的味,才真的是感觉自己:“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已经达到了巅峰”。俞格笑称,自己现在的后遗症就是现在吃饭,不点个麻婆豆腐啥的,就觉得不下饭,满北京城里找地道的肥肠粉和锅盔。

遗憾:没把所有故事呈现

成都快工作之余,认真地享受慢生活

不过林宸西说,其实最后播出版的片子没能够把所有的故事都呈现,还是有些遗憾。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大家更多关注“网红城市下”素颜的成都,那是一个更加质朴的成都,一个有点软萌、有点幽默、又口嫌体也十分包容的美好城市。

俞格在团队拍摄蜀都大道早高峰时增加了一个背景细节:“成都的私家车保有量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但这样的反差下,成都人把手头的事情做完以后,他们就涌入了茶馆、火锅店、农家乐,认真地生活,认真地享受生活。别的?不要那么在意,也不会那么在意。”

他还记得自己去有近百年历史的鹤鸣茶馆,看到本地人和游客都坐在这一阵纳闷:“成都人是都不用上班的吗?”然后又发现,孩子趴在茶桌上写作业的;有公司老总趁着阳光,带着团队一边喝茶一边开会的。

那些老城区里的“坝坝茶”,却是另外一种生态,里面基本都是好多年的熟客。在抚琴社区,茶客们看到我们跟拍老板娘杨桂花,纷纷起哄,有的唱《沙家浜》,有的指导她应该怎么说话,弄得平日洒脱干练的老板娘,不知所措,一阵阵地脸红。

还有一桌茶客,有五六位大爷大妈,应该是天天都来这儿喝茶,一位大妈背着名牌包包从城东,坐一个半小时公交车赶过来喝茶晒太阳,另一位大爷颈椎不舒服,从医院溜出来摆龙门阵,问他啥时候回去,人说等天黑了,把酒喝了的,再回医院,大爷告诉他:“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打瞌睡”。俞格说,其实拍摄之前,对于成都的印象一直都是模糊而笼统的,“天府之国,少不入川,老不出蜀,东西好吃,姑娘好看。”如今这些停留在普通外地人认知层面的标签,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电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