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李婷

1月17日,全省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内容制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四川省广播电视局、成都音像出版社、江油市广播电台、凉山文旅集团等13位来自全省的广电一线工作者,共同探讨四川广播电视发展中的现状和短板,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现状与回望:

四川广电成绩单上有这些亮点

近年来四川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品质变高。电视剧方面,《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播出引起全国观众热议,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彝海结盟》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时段,获得良好口碑,获得第31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大奖;2017年,《我的1997》《索玛花开》《天下粮田》3部电视剧上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创造了全国之最,引发“川”剧霸屏热议。网络视听节目方面,《草原上的筑梦者》《一诺一生》《山路邮差》等29部作品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网络视听节目。此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也取得新突破,四川广播电视台打造的《诗歌之王》《咱们穿越吧》《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被《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撰文点赞。

目前,全省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62家,广播电视制作持证机构719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24家。其中,参与电视剧制作并有作品备案的机构62家,参与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机构77家,开展各类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生产的机构超过92%,涌现出了星空影视、凉山文广、华影文轩、绵阳文旅、四川八骏等多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有和民营影视领军企业,除成都以外,泸州、绵阳、阿坝、凉山等市州先声夺人,摄制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接地气的作品。但目前四川广播电视行业还与全国行业前列存在一定差距,我省内部的创作主体水平参差不齐,网络视听节目还有较大质量提升空间。

短板和建议:

“人才流失”和“求实融合”成关键词

“省广播电视局召开座谈会,无疑是在寒冬给了四川影视行业从业人一次春风。”乐禾成都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燕说道。记者发现,“寒冬”一词成为不少参会人员提起的关键词,整个座谈会上,5G、4K、人工智能等热词少了,“求实”“求深”等词汇多了。

与会者们列举,随着近年来全国电视行业的快钱热钱涌入,快餐节目、数据造假、天价片酬等乱象也成为行业痛点,对整个行业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行业泡沫也让激起业内人开始反思,内容创作回归理性,所谓的“寒冬”也是行业升级的必然必经的阶段。对于四川来讲,“寒冬”表现最为明显的现象之一便是“人才流失”。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王红芯,宜宾市文广新局局长帅胤等都有较深的体会。一面是受互联网行业的冲击,传统广播电视台留不住人才,对应的另一面是有融合媒体、全媒体思维的广播电视人才奇缺。帅胤坦言:“节目内容创作不是一味地借鉴,非常需要一批带得出观点,提得出思路,做得来策划,并且具有融媒体思维的原创内容人才。”其他参会者也纷纷点头。

如何解决人才流失?媒体融合中的“求实求深”又成为另外一个热词。经历了2015年以后媒体融合的大浪潮,如今广播电视行业更渴求更深度、更求实的媒体融合效果,才能达到优质内容的输出。“媒体融合不是养闲兵,看形式,凑热闹,需要打通资源进行整合。”在眉山市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军看来,地方广播电视台当然渴求专业复合型人才,但如果真正想练就人才过硬的本事,就迫切需要结合整个行业的资源,邀请国外专家、国内先进团队进行交流学习,人才收获了本事,加上满意的薪酬,才有归属感才能留得住。“这就需要建立行业联盟大家抱团取暖,让行业内的人才在转型融合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产生出更具深度更优质的内容作品。”

江油市广播电视台台长陈爱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地方广播电视台度过寒冬,就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尤其是需要“接地气”服务好本土观众。他以江油市节目《民生新闻》为例,目前这档节目能为当地老百姓切切实实解决问题,在当地群众中树立了非常高的口碑,背后就是因为有一群“拼搏的精兵强将”。因此,要保证优质深度内容制作的可持续产出,人才队伍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