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余如波 吴晓铃 肖雨杨 杨树

“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

●地点:成都博物馆

●开幕:12月11日

对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果,或许有人会说是高铁的四通八达,是神舟系列飞船的上天,是国产航母的下水,但对多数老百姓而言,能够直接感知、触摸的变化,莫过于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12月11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博物馆主办,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500多张来自社会各界的照片以及200余组、1800多件热心市民“众筹”来的老物件,从细微的视角,勾勒出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四川40年来的巨大变化,讲述着改革开放的“四川故事”。

每件展品都凝聚着时代印迹

红岩牌墨水、印有九九乘法表的铁皮文具盒、著名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大哥大、BP机……走进成都博物馆“好雨时节”展厅,这些从市民中公开征集而来的老物件,让参观者宛若穿越时空,很快就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小时候,妈妈就骑着二八圈的凤凰牌自行车载着我和姐姐上学!”成都观众张晓东看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展品时,兴致勃勃地给年轻同事摆起老龙门阵。

“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引起观众共鸣。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在展览中找到自己的记忆。”展览策展人肖飞舸介绍。为此,策展团队耗时90天,从140位普通市民中借到200余组老物件,大家的踊跃参与度超出了策展团队的预期。

七旬老人黎志均的永久牌自行车已买了51年,陪伴他从单身汉到结婚生子。展览前,他亲自骑着这辆车从黄田坝到博物馆,只为告诉观众“至今仍可以骑行的自行车,正是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81岁的成飞集团退休职工韦克敬借出10架自己60年来陆续制作的仿真飞机模型,只为让大家看到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不凡历程;市民周锐京,带来了他珍藏的12份书面证明,有高考准考证、中专成绩单、大学成绩单、参加工作分配方案、救人后收到的感谢信……其背后就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市民张传胜,也把一支上海牌重音口琴借给了展览,这是40年前参军时大哥送给他的。

所以,这次展览更像是普通百姓在表现他们眼里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四川变迁。从当年动辄上万元一个、只有富人才能享有的“大哥大”,到现在一千多块钱就能买一部智能手机;从当年开机要几分钟的286电脑,到现在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成果,选择了可以感知、触摸的小视角。它们并不起眼,却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缩影,是时代飞速发展的见证。

“好雨时节”引来无数共鸣

老物件能引起观众共鸣,展览中“奋斗的大时代”篇章,则浓墨重彩地梳理出改革开放40年来,奋斗的四川取得的各种成就。改革开放大潮中,四川始终走在西部改革开放前沿。

成都著名摄影师周孟祺,为展览提供了多年来反映天府广场变化的组图。从当年略显杂乱到现在成为文化地标,天府广场的变化折射出城市的飞速发展。2018年11月,世界权威评级机构GaWC发布《世界城市名册2018》榜单,成都已跻身世界强二线城市之列。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色香味俱佳的火锅、风景优美的九寨沟风光,一张张“四川名片”背后,是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四川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动姿态;四川造的无人机、仿真飞机模型,展示着科技改变生活……

记者在现场看到,“好雨时节”从开展之日起,就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观众来这里寻找回忆。广汉观众刘明真,专门在入口处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的黑白照片前合影,“这可是新中国的第一改,全国出了名的,我们四川虽然地处内陆,思想还是相当解放。”而温江的裴康林大爷则和几个老伙伴在成都巨幅老照片前寻找自己儿时的家,“我就住在北门大桥边边上。那时大桥还是拱桥,架架车上去还要专门有人推才行。现在桥修得更宽更平了,哪里还需要人去下苦力!”更多的人围在各种老物件前,回忆生活一年年变好。带着孩子的母亲,指着各种薯片、饼干等零食,回忆自己儿时只能吃蚕豆、花生解馋;白发苍苍的老两口,指着算盘争执起了当年谁算账最快最准;体贴的女儿看到缝纫机不忘感恩妈妈当年在灯下踩着机器给自己做衣裳,笑着承诺看完展就出门买衣服孝敬妈妈。

一次“好雨时节”展览,那些不起眼的日常,都能带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特别设计了互动环节,增强观众体验感。那些陪伴很多观众长大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机、玻璃弹珠、四驱车,让不少观众跃跃欲试。走复古风的文创产品铁皮青蛙、啄米的小鸡等现在已难以购买的玩具也统统都有。看完展览,再带走一个好玩的文创产品,与家人朋友共享记忆里的美好时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百姓生活水准突飞猛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一个小小的展览,是历史的见证与最好纪念。今天的人们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未来的画卷将会更加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