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余如波 吴晓铃 肖雨杨 杨树

“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

●地点:四川美术馆

●开幕:11月22日

黑白照片上,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会理县老街公社老街大队三小队的农民在泡菜坛子里“抓阄”分田,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11月22日,“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在四川美术馆揭幕。600余件(组)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和影像作品,生动呈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巴蜀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照片为证四川一直挺立潮头

12月8日,周六,四川美术馆看展观众络绎不绝。他们在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画作前久久驻足,年轻的“90后”观众邓筱感叹:“地处内陆的四川,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改革开放。”此次展览分为改革的力量、田野的希望、奋斗的足迹、文化的探索、生活的浪潮、城市的变奏、创造的气象、开放的姿态、光阴的故事等九大主题单元,既浓墨重彩地勾勒出40年来四川文艺的发展之路、繁荣之景,也对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进行了生动而全方位的展示。展览共征集到3万幅摄影作品,另有书法作品41幅、美术作品(含雕塑)23件、经典剧(节)目47个,各类文献267件。其中,各个年代的老照片是最主要的展品。展览策展人李杰介绍,“四十年的跨度,人们的状态、衣着、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浓缩一个体现四川改革发展精神和路径的40年,呈现一个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40年。”

精挑细选的600余幅照片,每张都成为四川改革开放的见证。

1980年广汉县向阳“撤社建乡”的历史照片,背后是向阳率先在全国取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这一改革不仅在广汉得到全面推广,在全国农村也引起了强烈反响,促进了《宪法》的修改,载入了新中国的史册。无论是会理农民“抓阄”分田,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还是1980年邓小平在成都簇桥农家了解沼气使用的身影,无不说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之后,四川这片土地孕育着生机,也饱含希望。

当春风已经苏醒,四川文化界也开始了大胆探索。此次展览上,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等人的画作,叶毓山、朱成等人的雕塑,李焕民、阿鸽等人的版画,马识途、流沙河、何应辉等大家的书法,都呈现出直击人心的力量。

每幅作品都是历史的定格

展览对历史的回顾令人感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激发起无数观众的共鸣。

“当年我就住在府南河边边上这些青瓦房里!”在摄影家牟航远拍摄的一张成都市中心老城区的航拍图上,老成都刘光莲一眼认出了自己当年的家。如今,这些低矮的瓦房处早已矗立起高楼大厦。两相对比,不禁感慨四川40年发展的崭新气象和巨大变迁。

40年来,每个中国人最切身、最真实感受到的,是衣食住行日新月异的变化。展览中,四川农民挤上火车南下的照片让人深有感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广东省农民工人数最高峰时曾达500万之众,其中四川农民工就占80%,四川成为农民工输出大省。穿梭在攀枝花和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的绿皮火车“和谐号”扶贫专列,则见证了四川正在推动的扶贫工作。这个专列几乎是当地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最低票价两元,货物、家禽、家畜都可以带上车,60岁以上老人和孩子上学乘车一律实行免票,方便了沿线当地村民。

记者从省文联了解到,展览揭幕以后,最多的一天有3000多人参观,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不少观众则在留言板上抒发观后感,“看完展览,更感恩伟大的祖国。”“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引下,中国还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