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什邡市洛水镇,石亭江一湾碧水从章山而来,向西南方向奔流而下。近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和什邡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李冰诞辰纪念活动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系统)“朱李火堰”遗址揭碑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朱李火堰古称“洛堋”“洛口堰”,相传为李冰“导洛通山”时所建,由朱堰、李堰、火堰组成,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主体工程位于沱江中源石亭江高景关下300米古瀑口故址,惠及什邡、绵竹、广汉等地。“朱李火堰”遗址揭碑,标志其正式进入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列,李冰两大传世水利工程终于“合璧”。

俯瞰朱李火堰遗址      

为啥修建?

与都江堰工程配套,彻底根治蜀地水患

什邡市博物馆馆长杨剑介绍,2200多年前,李冰在完成都江堰工程后,来到什邡高景关,“导洛通山”治理沱江水患。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冰)又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经什邡、雒,与郫别江会新都大渡。”

李冰为什么来什邡高景关治水?这与其地理位置,以及成都平原的环境、气候关系密切。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沱江两条河流冲积而成,两大流域之间,由人工疏浚的青白江和毗河沟通连接。岷江、沱江均发源于川西北,夏秋季节多雨,有明显汛期。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成都平原中南部岷江流域的水患。

而在中北部沱江流域,夏天一旦因雪水消融、暴雨发生洪涝灾害,通过高景关冲向平原,就可能让平原中南部已经治理的岷江流域化为一片汪洋,使都江堰工程前功尽弃。什邡当地学者郭辉图说,治理沱江上游的石亭江、绵远河也因此提上了李冰的议事日程,成为继都江堰工程之后,彻底根治蜀地水患的重要水利工程。

什邡市洛水镇李冰陵      

具体怎么做?方法与都江堰相似,即变堵为疏、水流分道和利用热胀冷缩的爆破原理。

李冰通过火洞、风洞由内到外架火烧山,再借用汛期山洪实现“水击”,借助热胀冷缩产生爆破使山崖崩塌,从而拓宽山口疏导洪水。随后,修建“洛堋”即石埂分水岭,分水岭以东的外江用于泄洪,以西的内江用于灌溉。最后组织民工开凿朱堰、李堰、火堰,灌溉沿途万亩良田,进入金堂赵家大渡,与沱江西源汇合。

李冰留下了最后的治水遗作,也因积劳成疾最终长眠于什邡。“不到都江堰,不知其水利工程之宏大;不到高景关,不足以了解李冰完整一生,更不足以了解他‘勤于职守、实干担当、科学严谨、开拓创新’之精神。”郭辉图说。

有何效果?

真正实现“水旱从人”,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朱李火堰修建完成后,每当雨季洪水从山中水道倾泻而来,则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水势渐弱,缓缓地流向平原地带。水患大减,成都平原粮田、河道星罗棋布,沃野千里,生机蛊然,真正实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按时间来算,朱李火堰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但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的水利作用。

例如,什邡利用朱李火堰建成前进渠,满足了该市洛水镇、湔氐镇8万余亩耕地的农灌用水,该区域已发展成为粮经复合产业园,培育了优质大蒜、黄背木耳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朱李火堰对于沱江流域内绵竹、广汉、新都、金堂等成都平原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李火堰遗址正式揭碑      

“目前在学界,普遍把都江堰与朱李火堰看作是一个整体,它们同属于都江堰灌区工程系统。”郭辉图说,中国历代对这一系统进行延伸,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又修建了人民渠、东风渠等,四川的灌区工程系统也越来越成熟。

“李冰可以说是‘一默如雷’。”郭辉图说,李冰没有留下任何水利著作,但这两座水利工程,却让大家看到了他的治水思想。后世总结的“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湾截角”“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经验,都源于李冰。

杨剑说,在什邡,后城治、礼斗峰、升仙台、大王庙、川主庙、大鹏寺等大量历史遗迹都是人们缅怀纪念李冰功绩的历史明证。什邡高度重视李冰文化的保护传承,重建了李冰陵园,实施李冰广场、高景关李冰导洛通山遗址公园、李冰纪念馆等五大工程,让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在现代社会继续焕发生机;今后,还将科学开发李冰陵、后城治、朱李火堰以及杨村古镇,逐步构建李冰文化生态旅游区文旅品牌体系。

什邡市委宣传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