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梁现瑞 张红霞

今年是“一带一路”提出五周年,下一步工商合作的重点该是什么?在2018“一带一路”工商领袖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的建议是应该瞄准五个重点,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合作,不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欠账比较多,需求量也比较大。

而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钢铁、电力、有色、水泥等基础产业的设计、制造、建设、运营商均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与“一带一路”的合作不仅能降低“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化的成本,加快其工业化进程,同时也能为中国的相关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往往是大项目,投入大,汇报周期比较长,应设计好商业模式,完善建设运营的机制,关注项目建设对所在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水平的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合作,许多“一带一路”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优势明显,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产业环节面临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向周边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的趋势开始显现,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一转移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对于劳动力成本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讲,我认为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中外企业可以加强在这些领域的产业链合作,形成生产网络和分工体系,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带动。

三是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合作,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家电、光伏、风电、输变电等电力装备,电信、终端和通信设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商用车制造等等,以及电子商务等服务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产品和服务也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工业化,提升其产业档次和就业的质量,产生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对中国企业而言也可以通过本地生产和投资来降低关税和运输成本,提升中国产品和服务在本地市场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增强中国产品的服务和竞争力,并带动国内零部件和研发管理等服务的出口。

四是文旅产业服务的合作,“一带一路”各国文化底蕴深厚,在文化教育、医疗康养、旅游休闲等领域交流合作的潜力十分巨大,前景十分广阔。这些方面近些年已经展现出快速的发展势头,相信随着交通、通信条件和各项支持政策的不断完善,合作潜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更大的释放。

五是建设工业园区的合作,建设工业园区是中国在引进来和走出去过程当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模式创新,从引进来的角度看,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在较小范围内提供优质的硬件和创建服务吸引外来投资是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的经验。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不同于美欧等跨国公司和日韩等财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往往块头比较小,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企业经验不足,需要抱团出海,工业园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外双方可以在建设工业园区方面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对接,同时要优化设计,创新园区建设和运营的模式,提高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增强发展的持续性。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工商合作应当把握和处理好的三个重要关系。

一是把握和处理好国家战略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兴业,既要符合双方国家战略需要,也要注重经济上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共同发展,理念是合作共赢,推进方式是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换句话说,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只有市场主体能够从中获利,“一带一路”各项事业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是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不少企业响应政府响应,积极作为,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在实践中也应当谨慎从事、深入调研、仔细论证,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或者其他政府出资的企业而言尤为重要,企业注重商业利益,保障投资收益和投资安全,不仅能提升工商合作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对于政府战略也是很好的支撑和保障。

第二是把握和处理好应对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之间的关系。企业走出去投资经商,经济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相信广大的工商领袖都有充足的经验分析、把握和应对,而对于“一带一路”工商合作而言,还重要的是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比较多,相关法律制度也还不是很完善,宗教、民族、冲突时有发生,这些都有可能对投资的效益和安全产生影响,需要仔细评估,当然相关政府之间应该通过加强合作,加强投资和贸易保护的各种政策和机制安排,尽量减少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业界的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三是要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各方利益关系的平衡,特别是项目所在地百姓的获得感,企业一方面要努力寻求经济上的效应,通过投资兴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共同把蛋糕做大。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让当地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好体现民心相通。同时,要始终秉承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学习了解当地的文化,主动融入当地的社区,致力于与业务所在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伙伴关系,追求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