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尔古乡生态果蔬种植户喜获丰收
川报观察记者 钱晞 吉林日报记者 王丹
5月8日傍晚时分,飘了一天小雨的黑水县城空气清新。此时,云层缓慢游走,湛蓝纯净的天空带着一丝羞涩露了出来。路两旁紫红色的桃花与远处融合了现代建筑风格的藏寨交相辉映;广场上,居民们在踩着统一的节拍,舒展衣袖,跳起了锅庄舞……
奔涌的河水汇流入海,好似藏家儿女火热的情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之际,“川”越十年 全国党报党端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走进黑水县,探访这里的人民是如何在不屈与坚强中,在希冀与鼓励中,快速重生、成长,并在世人眼前大放异彩的艰辛历程……
雪山上凿通致富的“天路”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如今,每次开车穿过雅克夏雪山隧道的时候,黑水往返马尔康的长途客运班车司机罗明都会不自觉地轻哼起这首歌。
得知记者来自吉林,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跟记者细数隧道贯通的好处:“过去我们只能从原省道302线翻越雅克夏雪山,弯急坡陡的12公里道路安全隐患较多(险路每年冬天都要吞几条人命),现在只要几分钟就能穿过雪山,行车的安全性也大大地提高了,真的要感谢吉林的人民啊!”
雅克夏雪山(垭口山),海拔4743米,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的五座大雪山之一,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半年之久,成为横亘在黑水县与红原县之间的“拦路虎”。
“这是吉林援建黑水201个项目中‘最硬的骨头’,也是当时全国在建的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海拔那么高,走路都费劲,还要下力气赶工,山上5个海子,山体又破碎,一不小心就塌方、天漏。加上围岩、积水,最艰难的时候,每天掘进进度只有两三米。” 再次来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王军对雅克夏雪山隧道的建设过程印象深刻。
为此,吉林当时选派了最精英的援建队伍和人员。所有参建人员克服高原反应,施工期间,因为条件恶劣,作业人员相继病倒,人员更换达8000余人,人力投入约为平原区的2至3倍,机械投入约为平原区的1.5倍。最终,作为我省对口援建黑水县建设周期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重大工程,在历时3年后终于在2012年10月全线贯通。
“这条雪山隧道的打通,不仅保证了马尔康和红原方向至黑水县的交通全年畅通,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它也贯通了黑水人民的致富之路、发展之路,开启了黑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我们黑水人民视为全县的‘第二次解放’。”黑水县人大副主任银晓清深有感触地说。
产业助力脱贫
“仅仅几天的时间,开心农场就被客户认领一空,开心农场火起来,可以带动村里多人就业呢,一想我就好开心啊!”回村创业的大学生俄木初兴奋地向记者说起她的“创意”—— 仿照网络上的“开心农场”,把流转的田地进行租种。
提起俄木初,她现在可是热拉村的“名人”。 2017年,在成都当幼教的她回家过春节。当得知自己所在的村子被纳入了贫困村,心里很不是滋味。
“怎么才能帮助村里的百姓摘掉‘穷帽子’呢?”俄木初结合村里的地理优势,将网络上的“开心农场”搬到了现实生活中,流转了村里半荒废的20亩土地,以认领的方式租赁给黑水县的居民,认领人可以自己种蔬菜,也可以请她帮忙免费打理。这种“开心农场”的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当地居民的青睐。仅2017年时间,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3万元。
近年来,黑水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紧扣脱贫攻坚主线,确立了“六大沟域经济”规划,明确了六大主导产业,使全县从结构单一的农业收入到如今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增收渠道。黑水的中蜂蜜、凤尾鸡、藏香猪等已经成为全县农畜产品的标志性品牌,特别是中蜂蜜,相继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和欧盟认证,这开辟了黑水县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申报工作的先河。
谈起变化,维多村村支部书记严木学感触颇深,在沟域经济的引领下,维多村早实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600余亩,全村124户村民均加入了“维多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去年,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实现收入45万余元,全村也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实现了脱贫。 “待到夏秋交际,那里遍山将结满硕果。”指着不远处的核桃林,严木学露出了迎接丰收的笑脸。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