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罗向明
当时工地上但凡有“感恩”两字的横幅,都被援建者们小心翼翼地撤下收好。
5月9日,都江堰的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微凉。临时知道记者要来,65岁的彭生秀早早地就在壹街区珙桐园的门口迎着,放下电话就出门的她,没来得及打伞。
壹街区居民彭生秀热情地领着记者回家参观,一路走一路介绍现在的美好生活。
走进仿照川西院落风格建设的居民院落,6楼小高层围而不合,院子里户户有花,好一派宁静雅致。绣球、杜鹃、蔷薇……彭阿姨一路指一路带着记者往家走:“上海过来辛苦吧?你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什么都好!”——她家所在的壹街区,由上海援建,是灾后重建的重点民生工程,安置的居民最多、功能和配套也最为完善。
彭阿姨的家在一楼,72平方米的房子里,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客厅连着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阳光房,穿过去,别致的小院子被主人打扫得干干净净,花坛里不仅有花,还有小葱、南瓜、辣椒……鲜花和蔬菜种在一起,这是彭阿姨和老伴生活的情趣。
彭阿姨告诉记者,大地震时瓦片砸伤了她的脖子,所幸没有大碍,可原本在老城区的家成了危房。2010年7月,她们一家搬进了这里。建成后的壹街区,生态优美、文化多样、邻里和谐、智能管理,成为都江堰探索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和新型社区治理的典范。
“现在大家都以住在壹街区为荣,有时就连出去散个步也要发朋友圈,亲戚朋友看了都羡慕得很。”彭阿姨说,“说到底,这要感谢上海的援建者和街道社区。”从规划建设讲到管理、关怀,话里行间,有她说不尽的深深感激……
“这些年迎来送往,来的人总会问起壹街区地名的由来,其实,这里面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壹街社区党委副书记齐玉淘动情地说。
八年前,壹街区行将落成之际,项目协调小组向指挥部上报了命名方案:一是以对口省市的地区名称作为该区街道和院落名,如静安路、徐汇路、虹口园等;二是以都江堰和上海地名联名的形式命名,如蒲虹园,“蒲”来自都江堰的蒲阳河,“虹”则来自上海虹口区。谁知,这两个方案被指挥部的领导一口回绝:“上海援建不是建功德碑。我们为都江堰建设的社区,就应该以当地的名字命名。”据说,当时工地上但凡有“感恩”两字的横幅,都被援建者们小心翼翼地撤下收好。
如今,当你漫步于壹街区,无论是行走在院落民居、石库门式的文创街区,还是在旧厂房改建的图书馆中徜徉,问道路、上善路、拜水路……一个个蕴含着道教文化和水文化的路名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你,这里是都江堰。
“当初把这里取名为‘壹街区’,就是希望这里能够成为都江堰的新中心,成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NO.1。上海人追求卓越、大气谦和的品质在这些细节中一一体现,两地人民的情谊也深深扎根在都江堰百姓的心中。”齐玉淘说。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共饮一江水。细雨中,庭院里早就种下的玉兰树,几度春秋,长青依旧。十年后,上海与都江堰的深厚情谊依然延续。现在,两地正携手向前,谱写“后援建”时代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题图来源:雷册渊 摄 邵竞 设计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