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体育馆门口广场上,市民做健身训练。

四川日报记者 游飞 湖北日报记者 张欧亚 采写

湖北日报记者 陈勇 摄影

5月9日早上9时,退休市民任桂蓉准时来到汉源县体育馆门口的广场,加入到柔力球锻炼的队伍里。此时,已有不少人在体育馆附近的健身器材上或拉背,或踢腿、或做仰卧起坐,练得不 亦乐乎。

体育馆四周,长满青嫩叶子的树木枝繁叶茂、紫红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室外标准游泳池里,透着蓝底的池水清澈见底。

“空气好、环境好、器材好,在这里锻炼起来安逸着呢。”虽然已经71岁高龄,但任桂蓉耍起柔力球来照样灵活自如。听说采访的记者来自湖北,任桂蓉连忙过来拉住记者的手,连连感激,“亲人们来了,欢迎你们回家。”

援建

各种场馆先进又亲民

是的,汶川地震十年之时,对口援建的亲人们回来看望汉源人民了。

当年,湖北援建的汉源县体育馆、汉源县文化大厦、汉源县第二中学、汉源县人民医院等,早已成为了汉源县的标志性建筑,而这些充满深情厚谊的民生工程,让汉源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

汉源县第二中学操场上,学生们做课间操。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久,中央作出对口支援的部署,决定全国18个省市对口援建四川18个重灾县,湖北省对口援建汉源县。经过援建者们700多个日夜的苦战,2010年6月25日 ,湖北省率先完成5大类116个援建项目任务,并实现整体移交。

“此次援建,让汉源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这句话,所有汉源人都深有体会。

空中俯瞰汉源县城。

“汉源县体育馆,在省内县级体育馆里,现在仍然称得上一流。”汉源县体育局局长黄朝虎言语里,充满了自豪。

的确,可以举办国家级手球比赛的汉源县体育馆,屋面采用金属网架结构,整个7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没有一根柱子,其中最长的金属顶梁跨度达68米,正面和侧面采用玻璃幕墙,因此被称为汉源的“鸟巢”。其顶部采光面积达到40%,白天即使不开一盏灯,仍然能够保证室内运动充足的光线。这些,的确值得黄朝虎自豪。

接球、晃动、投篮……馆内的篮球场上,52岁的汉源人张光秋和朋友们正挥汗如雨,“我一有空就会约上朋友来这里打球,锻炼身体。”感恩援建,汉源县体育馆一直坚持全民免费的原 则,所有场馆设施,都对市民们全免费开放。

2016年,汉源县将体育馆周边环境整体打造,创建了以体育馆为主体的汉源县体育公园,公园还成功被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让汉源人自豪的,还有湖北援建的汉源县文化大厦。大厦集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文物馆藏于一体。目前,汉源县广播电视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等,都设在文化大厦 。

这里,也成为全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阵地,全县形成以文化大厦为龙头,以乡镇、村基础文化站为支撑,以村(社区)文化室为阵地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平台。

汉源县文化大厦由湖北援建。

5月9日上午,在汉源县文化大厦8楼,县电视台记者李锡光盯着屏幕,一帧一帧地剪辑着先前采访的视频。

“速度更快、清晰度更高。”在李锡光看来,电视台办公条件的改善和设备升级 ,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今,我们的采、编、播全程高清,这在10年前绝对无法做到。”

汉源县文化大厦演播厅。

文化大厦内8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可容纳观众500余人。“汉源县先后在此举办了‘唱响汉源’新声代歌手大赛、梨花仙子选拔赛、汉源县新春惠民演出等一系列大型文艺晚会和其他各类活动,真正实现了充分利用,文化惠民。”汉源县文新广局宣传股股长李晓玲介绍。

感恩

“湖北亲人免费坐”三轮车成见证

2011年,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把“5·12”重建后的灾区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窗口的精神,汉源县文化大厦开建“《大河作证》——汉源县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展览馆”陈列馆,2016年10月建成开馆。

展览馆由万古雄风、千年一叹、十万移民、四度劫难、一脉相连、千里驰援、三春之辉和万象更新共八个篇章构成,展陈了包括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在内的大量历史史料、文字图片等。

汉源县正举办灾后重建成就展。

纪念馆内,还收藏了一辆挂有“湖北亲人,免费乘坐”字幅的三轮车,真实记录了汉源人对湖北亲人们的感恩之情。

2008年6月23日,比预定计划提前两天,湖北派遣的救灾队伍,硬是在汉源一片长满玉米的高岗上,用一个月的时间搭建起14039间活动板房。在此过程中,湖北省又启动投资20亿元,启 动116个项目的援建工作,并在“交钥匙”工程中,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湖北速度”。

这一切,深深地感动着汉源人民。“湖北亲人,免费乘坐”,当地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三轮出租车,渐次出现这样的字幅。

汉源县纪念馆展出一辆特别的三轮车。

第一个在车窗上挂出这个字幅的,是富泉镇人周凤华。那一年,他43岁。

“湖北对汉源的奉献太大了,我们最感动的,是湖北援建者为汉源拼命那种精神和力量。”10年后,在纪念馆的三轮车旁,记者见到了这位朴素的汉子,“我们无以回报,只能尽自己微薄之力,感谢湖北的亲人。”

周凤华告诉记者,其实他开始写的是“湖北朋友,免费乘坐”。时间长了,他认为“朋友”两字已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改成了“湖北亲人”。

“告诉湖北亲人,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感谢你们。”10年后,周凤华仍然在跑运输,不过工具已经由三轮换成了货车,儿女成家立业,自己也升级当了爷爷,面对回访的湖北记者, 深怀感恩的周凤华一定请求带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