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日报评论员 任小昌
“纳凉在山间”“骑行在云端”,仲夏时节,以“夏天平均气温23℃”闻名的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民宿一房难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连接城乡的新纽带。如何让乡村民宿避免同质化竞争,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引擎?关键在于做好“特色+”文章,让每一间民宿都成为讲述乡村故事的活态博物馆。
民宿是乡村旅游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业态,伴随而生的民宿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共享经济、服务经济和“农商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综合体。发展民宿经济,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面子”的新兴,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里子”的振兴,可撬动农业、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多种业态协调发展,助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民宿之所以吸引游客,在于独特设计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民宿做好“特色+”文章,就要深挖地域文化基因,打造不可复制的文化IP,给人一种独有的文化体验。云南丽江的纳西族院落民宿,将东巴文字、三坊一照壁的建筑特色融入设计;浙江莫干山的民宿,则巧妙结合了民国风情与现代简约。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沃土的民宿,才能避免沦为千篇一律的“标准间”。
“特色+”还意味着跳出单一住宿功能,构建复合型体验空间。四川成都的民宿将川剧变脸的脸谱艺术融入院落空间,当游客在雕花窗棂下观赏绝活时,竹椅上的盖碗茶还氤氲着烟火气;陕西袁家村的民宿则串联起辣子作坊、土布染坊,让游客亲手研磨的辣椒面与织就的粗布床单,都成为旅途中的鲜活记忆。这种 “民宿+文化展演+手工艺体验”的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住宿与文旅的业态壁垒,更让民宿成为承载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当农耕体验中弯腰插秧的汗珠、非遗手作里经纬交织的匠心、生态研学中观察昆虫的专注,都化作民宿服务的有机组成,便实现了从“提供睡眠空间”到“贩卖生活美学”的质变,让民宿真正成为链接城乡、传承文化的情感枢纽。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色+”的道路上,乡村民宿需要避免盲目跟风、过度商业化等误区,真正守住乡村的本真与温度,成为有故事的空间、有记忆的场所、有情怀的产业。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