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林麦 龚文艺
人形机器人是前沿技术的集大成者,是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超25%,首次迈上千亿级台阶,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重要集聚地。当前,四川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并将人工智能纳入“15+N”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建圈强链。就人形机器人来说,四川目前整体画像如何?在这千亿市场蓝海中,如何抓住机遇趁势而上?
近期,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特别推出“透视眼·走进人工智能”系列研究文章,组织研究团队进行近距离观察。
“天行者1号”
总体画像:
机器人产业加速成链
调研中,相关业内人士向研究团队描绘起一幅四川人形机器人的画像——
该领域四川布局较早,当前涉及企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绵阳两地,有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链) 、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聚)等。这些企业在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方面均处于初期阶段,在本体、小脑、大脑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错位发展路径,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再到场景应用的完整链条。
“不过,相比北上广深杭的头部企业,我们要承认差距。”业内人士坦言,差距主要体现在政策供给、产业链协同、资金、人才等方面。
看政策。目前,北上广深杭等已出台与人形机器人密切相关的政策,重庆也针对具身智能推出若干支持措施。四川近两年虽然发布了与人形机器人“大脑”技术间接相关的政策,但还没有出台与人形机器人直接相关或以其命名的专项文件。
“需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加快出台针对性、系统性更强的专项政策,让产业发展指向更加明确、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相关业内人士表示。
再看产业链协同。当前,头部地区从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到下游集成及终端应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相比之下,四川在硬件供应能力上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关节等核心零部件及本体适应性上。
天链市场部经理范毅文认为,省内及周边关键元器件、特殊材料等加工成本较高,高性价比产品的配套能力有待加强。
“原因在于中游企业还未产量,有些配套企业面向特殊领域,对接起来有难度,也还没实现供货。”西南科技大学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张静认为,由于配套企业数量较少且分散,无法发挥产业链整体优势,导致核心零部件成本较高,从而推高产品整体价格。
业内人士建议,需要一家主机厂来带动本地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参与到供应链中来。
研究团队注意到,主机厂与主要的配套企业都有所谋划。
具身科技打算与股东联合打造自研关节的一体化关节产线,还将与材料、芯片等配套企业合作,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
汽车精密零部件企业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临精工)从2022年开始布局关节研发生产,目前有11个型号的关节主要面向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供货。“一个人形机器人要用到30到50个关节,关节占据30%到60%的成本。”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如果把关节成本降低,产品整体成本也将减少。
为此,富临精工投入超1亿元组建关节研发中心和中试中心。“等到人形机器人产量上去了,我们将建立生产线,通过生产批量化标准品机芯加定制化接口,引导带动行业配套企业做增量市场,能使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该负责人说。
应用于家务场景的“贡嘎一号”人形机器人
迈过“资金关”:
加大支持力度,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众所周知,人形机器人投资门槛高、很“烧钱”。就资金获取来说,目前产业融资地区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态势,2024年获得融资的人形机器人企业集中在长三角区域,融资占比44%。
“目前,四川人形机器人企业资金主要来自自筹、政府项目支持和投融资。”业内人士说,产业投融资环境总体还不够活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类似于十年前的新能源产业,没有对企业的支持,很难迈过“资金关”。
绵阳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是省内人形机器人发展的聚集区之一,较早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包括头部企业乐聚落地在内,目前招引了5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
绵阳科技城新区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说,新区成立了分管负责人牵头的产业专班,正在草拟人工智能产业三年清单,通过筹集产业资金、着力优化金融工具等措施,进一步为招引企业落地提供支持。
比如,采取“先投后股”,以科技项目的方式将财政扶持资金“投”入项目承担企业,待企业实现市场化股权融资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所投资金再转化为相应“股权”,既解决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难题,又避免了过早稀释股权;推出中试综合保险,申请需要经过一系列评估,一旦申请上既能降低企业的融资难度,也能分担研发试错风险。
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张静建议,可在人工智能或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母基金中设立人形机器人子基金,还可面向公众定期组织大赛等,增加行业曝光度,进一步激发各界投资动力。
四川天链机器人应用场景
抓紧追赶:
烧钱又烧脑,抓好人才关键环节
人工智能行业除了“烧钱”,还“烧脑”,资金持续投入搞研发至关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前提是拥有聪明“大脑”,目前这仍是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突破的技术关键。
围绕攻克“大脑关”,多家企业、机构打算做些文章。比如,天链机器人今年启动了B+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扩产、研发和硬件优化,尤其是要联合移动互联网大厂做更聪明的“大脑”。
在测试、训练、验证方面,多家机构计划建设机器人训练场,收集数据的同时,为机器人研发提供解决方案。
钱还要用来招人。
当前赛道大热,吸引华为、特斯拉、小米、蚂蚁等头部企业入局,各家展开抢人大战。多位人士提到,人才缺口不容小视,必须抓好人才这一关键环节。
“人力支出在企业成本中占比很大,有些落地企业并没有把研发部门放在这里,因此企业要有充足的资金吸引团队、留住团队。”范毅文说,四川相比北上广深杭,在吸引人才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待融资到位后,一部分资金将用于招引高端人才,解决燃眉之急。”
打造生态:
加大应用场景开放,推动多方协同发力
资金重要,但也不是唯一重要的。
业内人士指出,招引头部企业落地,关键是要看能为他们提供什么资源,比如开放哪些应用场景等。
应用场景正在成为招大引强的有力抓手。“这是产品的试验场,能检验产品的适配性,是实现商业化的前提。”绵阳科技城新区经合局相关负责人说,已向全国公开征集应用场景,任何好产品都可以拿过来用一用,可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应用场景。此外,还要加强相关标准制定,有助于将应用拓展到更广的范围。
场景背后,是更大的产业生态。这需要结合省内产业布局,推动政府、企业、市场协同发力、共同打造。对于政府,应积极推动重大园区赋能,支持成都平原经济区园区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强化产业招引,搭建开放合作大平台,推动客商资源“一路向川双向奔赴”。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进一步强化重大活动提质,分产业提升实效性,精心策划“投资四川”产业专题,在重点地区举办人工智能产业投资推介会等系列投资促进活动,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人才和资金来川集聚发展,推动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可以采取开放测试场景、制定标准、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强产品试点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带动产业更好地成长。”
时间,在当下分秒必争的科技创新中尤为关键。
“四川需要抢抓时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有紧迫感也要有信心,因为四川有着基础好、底层技术足等优势,在资金、人才、政策俱全的情况下,进一步转化前期技术资源,找准自身定位,无疑将极大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广)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