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幼儿园上下学,娃娃们只能和机动车混行。现在修好这段人行道,孩子们回家路更安全了。”6月13日,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犀牛社区党委副书记秦莹说道。这段人行道位于郫都区粮河路,周边有两所幼儿园,此前因为没有单独的人行道带来不小安全隐患。家长们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反映问题后,“听劝”的犀牛社区很快补上了这一短板。如今,人、车各行其道,安全指数大为提升。

粮河路人行道项目是郫都区将人民建议征集融入城市治理全过程的缩影。今年以来,郫都区持续深化人民建议征集工作,通过多元共治模式打通民意表达渠道,构建“听需-解题-晒单-促治”全链机制,推动惠民成果落地见效。从“粮河路人行道”铺就安心归途到“小犀牛暑期托管”解双职工看护难,从“致爱犀牛社区食堂”暖万家厨房烟火到“铂景台小游园”串起诗意生活……一系列创新实践正不断刷新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温度。

听需:八大渠道聚民声,雷达织网汇民智

人民建议征集,有哪些渠道?“我们整合人大政协、12345热线、保障资金E管家三类政务平台,叠加主题党日、三区联席会议、便民服务日、微网格员入户等五类线下场景,发动微网格员、下沉党员开展‘敲门寻访’,形成全域触达的民意收集矩阵。居民还可以通过‘扫码提建议’、家门口反映等方式便捷发声,实现民意收集渠道多元、覆盖广泛、贴近民生,有效打通居民与政府、社区间的沟通桥梁。”秦莹介绍道。

解题:靶向分责链破题,多阶规划链筑基

如何让“金点子”落地为“金钥匙”?犀牛社区建立“分类处置—精准派单—多元共治”闭环机制。对建议按社区事务、物业管理、公建配套、专业服务、基层民生、公共服务六大类别精准分类,制定《三级处置路径操作流程图》,明确“简单事项整合立即办、专业领域上报配合办、民生服务发布认领办”三大解题路径。配套《责任主体清单》,精准匹配社区、职能部门、联建部门等主体责任,实行三级响应。如协调商铺门前施工影响经营等即办类诉求可以立即办,则“立即办”;如“辖区缺少公园、绿化带无人看管”等诉求需要联动街道人大办协同推进,则“配合办”:另外,梳理“民生需求清单”,由联建单位、社区自组织、志愿者认领项目,定义为“认领办”。2024年转化的民生实事项目中,通过联建单位实施项目32个,社区自组织认领实施16个,实现“事有人接、责无主体”无缝覆盖。

晒单:三维度机制晒进度,阳光监督筑信任

“建议办到哪一步了,我们都能看得到。”犀牛社区居民刘女士对建议的“回音”透明度赞不绝口。秦莹表示,犀牛社区坚持“受理—进展—结果”全流程透明公开,构建“三维度监督机制”,引入“两代表一委员”监督机制,保障项目质量效率;强化群众监督机制,推动实施过程阳光透明;落实纪委监督机制,确保项目行为规范合法。通过实施项目过程性公示和集中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每季度召开“民生实事评议会”,居民现场评分。到2024年,社区已经成功举办了3次党建联席会反馈项目情况,2024年32项民生实事群众反馈率达到100%。

促治:及时反馈提质效,三维评价促升级

犀牛社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建立“过程+效能+感知三维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与项目资源分配挂钩。坚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通过过程性反馈、全程式回顾、回头看巩固,确保项目实效长效。2024年,通过季度评议会优化服务流程12项,孵化出“连心桥调解队”“致爱学堂”等自治品牌,创新实践成效显著:“星火计划”通过微公益创投支持居民自组织,完成“妈妈成长互助社”“小区降噪”“家庭教育指导”等16个项目,点燃自治“星火”; “三区联席会”联动商家、物业、居民代表协商解决非机动车占道、停车难等矛盾10余起,破解治理难题。

民意响应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解题”,治理主体从“社区独奏”升级为“多元合唱”,群众感受从“耳边过”深化为“心头暖”。 “三级分流闭环处置机制”实效显著,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越来越高,提出的建议质量越来越好,满意度越来越高。这让我们更加坚信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将“每一声诉求都视为治理的哨声”,矢志为“每一条建议找到落地的支点”。

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不断深化推进新时代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探索实践,以“建机制、促转化、强赋能、优保障”为核心,积极探索人民建议快速汇集、诉求意见多方调处、线上线下一体推进新路径。成都郫都区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郫都区将积极打造“益邻·心声”城市征集品牌,进一步织密征集网络、创新征集方式、延伸征集触角,认真倾听民意、广泛吸纳民智,用好人民建议征集工具“民意通”,推动人民建议收集—分办—转交—办理—督察—反馈—评价,把人民群众“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治理“金钥匙”。

华西社区报记者 李玥林 供图 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