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种田APP

园区种植户采用“吉时雨”智慧种田App,里面有农机、运输、烘干等服务选项,选中服务后,页面就会显示服务的商家和价格;该App还能看到病虫害预告。

一个监管平台

园区数字监管平台做好“三监五管两提供”服务,即:为农业农村管理部门提供耕地、农情和经营数据的监测,为农民提供“管农场、管农资、管作业、管金融、管销售”的五管服务,为社会化服务商提供订单和金融服务。

一套协同机制

园区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大循环模式,通过村集体运营分布式水肥站,专业团队指导施肥比例,政府提供科技项目支持来协同运作。

一个农旅综合体

园区通过“农业+”模式,将农业的生产过程、生态环境、生长周期融入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而农旅项目的火爆,则让村民从“看客”变“主角”。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袁洁

雪山脚下,平原沃野,小春作物刚刚归仓,田间地头已换上嫩绿的新装。行走其中,可见搭载北斗导航的联合收割机正以厘米级精度往返作业,植保无人机群掠过稻田拖曳出白色雾带。

大邑县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这片规划面积87.27平方公里,横跨安仁、沙渠等5个镇(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天新大快速路为发展轴线,串联起平坝和浅丘两大特色组团,形成绿色种养与数字服务相结合的产业支撑。

俯瞰园区。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供图

作为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九大农业园区之一,它既是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试验田”,也是农旅融合发展的“样板间”,正以“绿色种养、数字服务、休闲农业”为主导,书写“农田有智慧、产业有链条、乡村有活力”的新时代“三农”答卷。

从宏吉博润处理中心将畜禽粪污转化为生物天然气的“变废为宝”,到“吉时雨”平台服务12省600万亩耕地的数字赋能,再到“稻乡渔歌”把稻田变成综合度假区的农旅创新,大邑在行动中展现出“三链协同”:一产端以北斗导航、AI虫情识别筑牢科技根基,二产端以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延伸循环链条,三产端以农耕体验、康养旅游激活价值空间。

“三链协同”让园区亩均综合效益较传统农业显著提升,一幅“数字耕耘、循环成金、农旅生花”的产业图景徐徐展开:到2029年,这里将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总产值50亿元,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乡村旅游人数650万人次的目标。

▎数字农事:手机里的“新农活”

5月下旬,园区安仁镇蒲墩村的麦田里,5台大型收割机来回作业,380亩小麦一天内就完成了收获。这是该村种植大户余枭通过“吉时雨”智慧种田App,顺利预约到的农机收割服务。

园区麦田收割。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供图

“手机上点一点,服务就上门,就像‘滴滴打车’一样。”余枭拿出手机演示,屏幕上有农机、运输、烘干等服务选项,选中服务后,页面就会显示服务的商家和价格。“机器收割一亩小麦收费50元,价格还不到人工的八分之一,但效率还是人工的8倍以上,既省钱又不耽误农时。”

同余枭一样,在园区王泗镇等区域发展粮食种植的钟艳萍也离不开“吉时雨”的帮助。“油菜收完后下单请了服务队过来,帮助我们秸秆还田。”眼下,钟艳萍的田里正忙着栽插秧苗,她说,“过段时间在App上就能看到病虫害预告,再请无人机来做植保,它喷洒的轨迹零重叠、零遗漏,比人工稳当多了!”

在园区,数字技术早已渗透到农业的毛细血管。北斗导航让植保机实现精准喷洒农药,效率提升30-50倍;AI虫情识别系统将农药用量减半;5G基站覆盖的农田里,无人机巡田实时回传高清影像……目前,智慧农业平台在大邑县服务粮油种植大户519户、农业社会化组织79家,生产管理面积21.06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6%,应用推广粮油优良品种60余个,农业用药、用肥减少10%以上,每亩节本增收100元以上,实现园区粮食生产每年节本增效2000万元以上。

“农业不再是‘看天吃饭’。”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管委会主任付永慧展示了一组数据:园区数字监管平台通过“三监五管两提供”,即为农业农村管理部门提供耕地、农情和经营数据的监测,为农民提供“管农场、管农资、管作业、管金融、管销售”的五管服务,为社会化服务商提供订单和金融服务的模式,推广复制至全国12省26市(县)的600余万亩耕地。

▎绿色种养: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密码”

走进园区的万亩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沼液气息。大邑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中心巨大的绿色发酵罐群正昼夜运转,将畜禽粪污转化为生物质天然气和沼液肥。中心外,70多公里的沼液输送管道网蜿蜒伸向田间,将有机肥直接送到种植户的地头。

大邑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中心。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供图

“园区引入我们公司建成综合处理中心,化解粪污还田难、降碳难、增效难的问题。”成都宏吉博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辉介绍,该中心通过收集和处理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沼气并提纯后制取生物天然气,接入城市燃气管网;同时采用有机肥(沼液)与水溶肥配合施用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大循环模式。

有机肥输送管道。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供图

大邑县万事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了10亩李子树,从去年冬天开始通过沼液肥管网精准施肥,公司负责人胡静算了一笔账:较去年少施用了3次化肥,每亩减少投入300-500元,预计今年李子也会增产不少。

在“变废为宝”的背后,是一套“政府+企业+村集体”的协同机制。村集体运营分布式水肥站,专业团队指导施肥比例,政府提供科技项目支持……“要让生态账和经济账都算得清。”付永慧说,园区通过粪肥三大还田模式服务243家种植主体、培育9家专业化服务主体,年转运施用粪肥32.34万方,还田面积7.28万亩,年减化肥使用量15%以上,年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1万吨。

这种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在产业园处处可见。在沙渠街道金交互联鱼菜共生项目循环水养殖车间,笋壳鱼在清澈的养殖池中自由穿梭,一边的立体种植架上,水培芹菜根系垂入循环水中——鱼类排泄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成为植物养分,植物将水体净化又回流鱼池,形成“鱼粪养鱼菜、鱼菜净水质”的种养循环系统。

沙渠街道金交互联鱼菜共生项目循环水养殖车间。袁洁 摄

“这套系统年产笋壳鱼4万余斤,蔬菜1万余斤,综合效益是传统鱼塘的10倍。”项目基地负责人田明亮指着基地里的水循环系统、温室智能系统等,表示在它们的协同配合下确保产能最大化。

这一个个企业作为园区的“镇园之宝”,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从生产模式革新、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维度,共同支撑起园区产业格局,成为“企业满园”的核心支撑力量。

▎农旅融合:田园里长出的“诗意经济”

数字农事释放的活力和绿色种养铸就的生态基底,正为农旅融合注入蓬勃生机。

“妈妈,你看我摸到鱼了!”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游客陈女士带着孩子踩进园区“稻乡渔歌”综合体项目的水田里,裤腿卷到膝盖,和鱼儿斗智斗勇。

游客在稻乡渔歌体验抓鱼。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供图

这片以农业为本底的农旅综合体,通过“农业+”模式将农业的生产过程、生态环境、生长周期融入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将稻田插秧、果蔬采摘等农事活动设计为亲子体验项目,增加了趣味性和知识性,吸引游客源源而来。

“稻乡渔歌”综合体项目。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供图

农旅项目的火爆,让村民从“看客”变“主角”。项目运营负责人指着稻田边的老宅介绍,项目通过“合作+分红”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6处,改造后的民宿和商铺租金收益平均提升300%。“土地流转有分红,民宿打工有工资,一年能挣8万多!”南岸美村村民李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与此同时,在园区精心擘画的蓝图中,一颗颗青梅果正成为撬动“全链增值”的新支点。在一产源头,规模化、标准化的青梅种植基地加速扩张,未来规模将超4万亩,其中3000亩核心示范区与400亩高端示范基地将成为品种选育和品质保障的摇篮。


园区青梅种植基地。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供图

未来五年,一个不低于300亩的青梅精加工产业园将拔地而起,目标是吸引至少3家头部加工与品牌企业入驻,培育2家规上企业及20家配套企业,让鲜果在本地“变身”为高附加值的梅酒、蜜饯等商品,实现“特产”变“品牌”的跃升。

最富创意的融合发生在三产。园区巧妙利用青梅“春可赏花、夏可摘果”的特性,将联动雪山、古镇、子龙IP等特色元素开展场景营造,让游客在游梅园、品梅酒中感受花香芬芳、梅香清甜,酒香浓郁的“大邑味道”。

这条从规模种植到精深加工再到文旅消费的完整链条,正致力于让每一颗青梅的价值被“吃干榨净”,实现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价值倍增。但在付永慧看来,挑战依然存在:“资金缺口、人才短缺仍是瓶颈。”她期待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让“大邑模式”走得更远。

小春归仓,大春启幕。当无人机的航线划过稻田,当数据穿透土地的肌理,这座数字农旅产业园正用科技与匠心,回答着“未来农业如何生长”的命题。

袁洁 制图

袁洁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