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夜星辰,徘徊古街老巷……”近日,邛崃市平乐镇积极回应群众“以一首歌唱响酒文化体验街区”的建议,邀请扎西杜基等原创音乐人创作歌曲《平乐时光》。目前,歌曲正在加紧谱曲,预计将于近期正式发布。

据悉,平乐镇素有“秦汉古镇、川西水乡”的美誉,“九古”风华闻名遐迩。近年来,平乐镇紧扣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主线,以人民建议征集这一“民心工程”为牵引,深挖“文君当垆”等文化底蕴,扎实推进邛酒文化主题街区建设,不断提升古镇的文化内涵与旅游品质。

构建多元参与工作体系

推动“政府包干”转向“全域协同”

在今年“五一”假期,古镇内一条以邛酒元素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打卡。这条街区的成功打造,正是全镇各界力量共同支持与参与治理的生动缩影。

记者了解到,在本次邛酒文化主题街区建设过程中,平乐镇通过统筹线上、线下渠道载体开展人民建议专项征集行动。期间,采用现场动员、微信宣传与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发动党员、干部、微网格员、行业协会商会等力量73人次下沉参与,动员区域50余户商家、300余名居民群众参与献智献力,为街区建设凝聚了强大合力。

为推进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平乐镇持续健全完善人民建议征集体系,纵深推进“六个一”专项行动,建成运营1个镇级征集点、13个村级征集点、4个特色征集点,并配备18名专(兼)职人员负责建议办理。

与此同时,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中选聘57人组成平乐镇人民建议征集队伍,充分发挥其专业性、代表性和联系广泛的优势,有效提升日常征集的专业深度和专项征集的靶向精度,为平乐镇科学决策提供更具价值、更高水平的民意基础和智力支持。

建立分层研判工作机制

收集“多元建议”促成“实务清单”

人民建议征集是一项“打开门”的群众工作。从增设公共座椅的小细节,到主题街区整体营造的大规划;从如何深化文君、邛酒等传统文化资源,到如何借助AI技术、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为主题街区注入新活力……每一项建议都需要认真研判、充分论证、细化举措,方能转化为治理实景。

为精准回应征集主题,充分挖掘群众关切度高、实践落地性强的高质量建议,平乐镇统筹内设办室、领域专家、商家、群众等多元力量,构建“办室联审、专家评估、群众评议”的建议研判机制。现已召开论证会2次,推动众多合理化建议纳入党委政府决策考量。

据了解,经梳理筛重和分析研判,共有27条高质量建议纳入评审环节。平乐镇邀请文旅、住建等部门及经营主体,开展“文化价值+经济效益”双评估。其中,针对“夜遇·平乐”特色街区生活场景打造等高支持率建议,召开建议听证会,邀请建议人现场陈述,并由“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组成的评议团现场打分。

完善督办反馈工作闭环

加快“成果转化”赋能“融合共治”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希望我们的建议能让平乐古镇的旅游越来越红火,大家的生意都越来越好!”在邛酒文化主题街区从事餐饮工作的张女士自豪地说。

为了更好地回应居民群众需求,让建议意见真正落地,平乐镇在探索建立人民建议“广泛收集、筛选梳理、会商研判、走访调研、评估论证、专题报送、领导审核、成果转化”的“八步工作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分类督办和追踪反馈机制。

据了解,该机制对建议办理情况实行“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回访、一年一评估”,同时还会结合新媒体、“爱邻(20)议事日”等线上线下渠道,加大宣传与表扬激励力度,引导和鼓励更多治理主体参与献智献策。

截至目前,已有13条建议纳入邛酒文化主题街区建设内容。其中,6条建议已完成落地转化,7条建议正在推进落实。其余建议进行跟踪评估,待其条件成熟后将纳入酒街的后续运营。根据人民建议,酒街重要节点已完成命名,部分建设内容得到优化提升。此外,商居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力量,将常态化参与和监督街区业态发展,通过策划酒文化系列活动,让游客与消费者切身感受到古镇的独特魅力。

平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搭起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共话治理的“连心桥”。下一步,平乐镇将依托专业社工赋能,重点加强文旅类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精治兴旅”,并将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延伸至外来游客群体,营造“近悦远来”的社会工作特质。

华西社区报记者 高昊焜 朱佳慧 邛崃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