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 张越 梁霄 川观新闻记者 卢春阳 严佳敏 江芸涵
说到农业大学,你以为只有试验田和家禽?四川农业大学的“小麦研究所”要刷新你的认知——这里有一座隐藏版“麦子宇宙”!
走进西康楼的小麦族标本室,30余属、450余种小麦族植物标本整齐排列,像极了一个“麦子家谱”。“这是小麦族1200万年前的祖先,那是它的‘表哥’青稞、‘堂妹’大麦……”教授凡星一边展示系统发育树,一边介绍标本中最特殊的29份“模式标本”——它们可是小麦分类的“官方标准”。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族标本馆。
小麦族标本。
不远处的花坛旁,一袋袋小麦植株晾晒在阳光下。“别看晒麦子朴素,这是科研成果!”博士生梁霄介绍,这些新种子是从试验田收回的,将通过石灰桶、低温和异地等方式保存,成为种质资源的一部分。
来到低温储藏室,气温直降至零下20℃,讲师张越提醒:“心理准备要做好!”这是小麦“冷藏”的地方,小麦种质资源在此沉睡等待唤醒。
这些宝贵资源从何而来?答案是——一代代科研人的“种子接力”。从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开始,四川农大的研究团队走遍喜马拉雅、加拿大、纽芬兰岛……2024年,他们还在哈巴雪山发现一个新物种,并以“颜济鹅观草”命名,致敬科研前辈。
看完这片麦田宇宙,你是不是觉得今天的“面”都更香了?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原来小麦也有“族谱”!看完川农的“麦子宇宙”,感觉每碗面、每个面包都吃出了科研的味道!!
突然觉得手里的面包都带着科研的“香气”了,太有意思啦
没有读过《四川农业大学》,看视频让我大开眼界,四川农大的“小麦研究所”,育种科研成果斐然,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让人赞叹不已。
小麦不仅是饭碗,更是未来!
开了眼届。
晒麦子都是科研成果,原来一粒小麦背后藏着这么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