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5月7日,在金川县沙耳乡山埂子村活动室内,50余户村民围在现金发放台前,红彤彤的百元大钞被整齐码成“薪”光闪闪的方阵。随着财务人员一声声唱名,村民们依次在登记表上按下红手印,攥着务工款笑开了花。这是四川省原野禾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豌豆尖种植基地的首次劳务结算现场。
从“看天吃饭”到“月薪入袋”:六天挣出千元“零花钱”
“种了一辈子地,头回按月领工资!”62岁的村民张光琼攥着刚到手的1000元务工款,眼睛笑成月牙。她家3.5亩地曾是“望天田”,玉米亩产不足1000斤,年收入不超过2000元。今年初,公司将土地以每亩700元流转后,她转身成了基地“产业工人”——除草、施肥、采摘样样精通,还因“干活麻利”被聘为片区管理员,还能有额外管理费。
“今天领的是6天采摘的工钱,租金钱也是早就拿到手了加上管理费,一个月下来我实实在在能挣好几千块钱!”金川县沙耳乡村民张光琼高兴的说道。
像张光琼这样的“双薪农民”不在少数。据该村村支部书记靳福香介绍,项目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已累计用工1500余人次,重点吸纳周边留守妇女及中老年劳动力,基地采用“弹性工时制”,村民在早上6-10点、晚6-8点自主选择务工时段,日均工资100-200元不等,实行多劳多得。这种模式既保障家庭照料需求,又实现“农忙种地、农闲务工”的灵活创收。“早上采摘完还能回家做点家务干点农活,下午家里收拾好了还能再干三个小时!一天下来还是有一百多接近200元收入。”金川县沙耳乡山埂子村村民方小凤边采摘豌豆尖边说道。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企业带村激活“一池春水”
“这六天采摘费3万元只是‘开胃菜’,下个月按产量和管理绩效结算,收入会更可观!”基地负责人秦嫡向村民们“剧透”收益分配机制:除每日务工基础工钱外,公司将对采摘量高的进行奖励,片区管理达标者再享分红。这种“保底+激励”模式让村民干劲十足——清晨6点,62岁的陈志香已和其他十多个农户穿梭在豆苗间,不多时,一筐筐刚从地里采摘的豌豆尖便被她们分拣、称重、包装后经过冷链运输发往成都、北京等商超。金川县沙耳乡山埂子村村民陈志香告诉记者,一天摘170斤,能挣170元,比女子在县城打工挣得多!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公司提前支付了两年土地流转金。目前,基地已带动山埂子村380余户,家庭年均增收可达2万余元。
从“小田块”到“大产业”:乡村振兴路上“绿富美”
夕阳西下,装满豌豆尖的冷链车从村口驶向成都、北京等商超。基地负责人秦嫡算起“生态账”:每亩豌豆尖年固碳量相当于种植15棵杨树,化肥用量较传统种植减少60%,“既鼓了钱袋,又绿了山川”。
“过去是‘种一坡收一箩’,现在是‘一亩地养活一家人’!”结算现场,大家纷纷将务工款仔细叠好放进贴身口袋。在她们身后,晚风拂过连片的豌豆尖田,泛起层层翠浪,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从“薄田”到“肥土”的绿色传奇。基地负责人秦嫡表示,过去这里种玉米小麦,亩产收益不足1000元,现在种豌豆尖,每亩年产值突破上万元!400亩流转土地年产出鲜菜几十万斤,批发价较传统作物翻几番。农户除获得每亩700元土地流转金外,还可通过务工、管理岗位实现“租金+薪金”双收入。 下一步公司将开始儿菜的种植和菜苔的种植。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金”,从“离乡务工”到“返乡创收”,山埂子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希望,让每一位农民都共享发展红利。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