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川观新闻记者 陈丽霏
“黄继光叔叔的勇气让我震撼,今后我要以他为榜样,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4月4日,德阳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里,五年级小学生肖家俊立下目标。清明时节,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来到黄继光纪念馆,缅怀先烈、寄托哀思。据统计,4月4日当天黄继光纪念馆参观人数突破4800人。
中江县社会各界开展清明祭英烈、敬英雄活动。
德阳中江,这座英雄城市,因最近又涌现出来的救人英雄刘应强,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今,英雄的故事在街头小巷传唱,红色基因正代代相传……
外卖员刘应强用生命续写“继光精神”
3月27日凌晨4时许,绵阳市游仙区东津桥畔,城市还在酣睡。中江籍外卖员刘应强如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送餐,他突然发现一名落水者在河中挣扎,随即他便毫不犹豫地跳水救人。经过一番努力,男子被合力救起,刘应强却因体力透支溺水,再也没能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凌晨。这位44岁的父亲或许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老家中江英雄之城的最新注脚——就像72年前,同乡黄继光在朝鲜战场纵身扑向机枪火舌的那个瞬间。
4月3日,记者走进中江县黄鹿镇群力村刘应强的老家,房屋简朴,甚至没有装修,院外油菜花花期将尽。刘应强的父亲刘加松,红着眼眶回忆道,“儿子这20年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是他自己却很乐观。他在建筑工地做过苦力,当过酒水销售员,还开过铲车。为了多挣点钱,他学会了开挖掘机,但这份工作并不稳定。”
刘应强出身平凡,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肩头,但他从未抱怨,始终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默默扛起赡养父母、照顾孩子、帮衬残疾大哥的家庭责任。
“长大要当兵。”面对父亲的离去,14岁的儿子刘晨瑞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懂事,坚定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刘应强永远缺席了儿子的家长会,他的精神却让14岁少年心里种下“长大要当兵”的誓言。
英雄基因的当代表达
德阳中江县,是全国“双百人物”、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舍生忘死,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江儿女。中江县的见义勇为表彰名录,是一部活着的地方志。自2000年以来,中江有着这样的英雄数据: 2000年施行《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后,中江县共奖励表彰见义勇为人员43名,其中省级1人,德阳市级11人,中江县级34人,见义勇为牺牲人员7人,1人被评为烈士……
在中江,英雄教育正融入日常。4月2日上午,由黄继光纪念馆、中江县实验小学校、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纪念碑下的思政课,在黄继光纪念馆隆重举行。
黄继光红军小学开展“红色德育”。
此次活动共有黄继光纪念馆干部职工代表、武警中江县中队代表、中江县实验小学校师生代表、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师生代表及群众代表等450余人参加。
中江县小学生在校园读书角阅读红色书籍。
据统计,今年3月以来,黄继光纪念馆共计接待观众6.5万余人次,团体240余批次,相继举行160多场次集中纪念仪式,提供讲解服务320余场,预计清明假期将接待观众1.2万余人次。
黄继光红军小学同学们表演红色文艺节目。
这片土地上,无数人前赴后继,将英烈的精神代代相传:曾旭广生前担任原古店乡正兴村监委会委员和五社社长,为人善良正直,热心公益,带领村民在土地流转和产业调整中取得显著成果。2012年5月,为抢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其女曾小芬代表全家将 16.5万元抚恤金全额捐出,成立“旭广教育基金”、修建“旭广路”,延续着英雄大爱。
罗中华,中江县南华镇三马村村民,当看到儿童在水中挣扎,生命危在旦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迅速跳入水中施救,却被无情的河水吞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黄继光的侄儿黄忠凯,在云南抚仙湖休假时,看见两名儿童和一名妇女相继落水,他没有丝毫迟疑,就下水将他们营救,然后匆匆离去,彰显了英雄血脉的延续。
…………
翻开中江近年来涌现的英雄名录,这是一部写不尽的长传。
“从课堂到社会,我们要让英雄精神看得见、摸得着。”中江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正化作中江新时代的文明密码。
漫步中江县城,继光大道、继光水库、继光桥等以黄继光名字命名的地标随处可见。这座用英雄姓名命名街道的城市,正用最市井的方式诠释:伟大从来不是历史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在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
(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