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段玉清

3月29日,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及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活动在成都兴隆湖畔举行。

本次活动聚焦绿色低碳、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设备、生物医药等领域。350余名参会人员中,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就有30余名。

这么多清华大学“最强大脑”来到兴隆湖畔做了什么?又将为成都、四川带来哪些改变?

聚焦“从0到1”

现场发布137项清华大学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是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而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富矿”。

“清华大学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技术突破的主力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都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及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活动现场。

2014年8月,四川与清华大学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开启省校战略合作新篇章。之后,清华大学与四川高频互动,围绕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一系列交流合作,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创新格局。

作为四川省校合作的第一个科研机构,清华四川互联网研究院于2016年落户四川天府新区,“已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形成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100余项。”成都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及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活动现场。

现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布包括“复杂环境长大水工隧洞整体安全稳定控制关键技术”等在内的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涵盖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型储能、智能电网等创新场景;同时,聚焦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及自动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化工等领域,现场发布137项清华大学科技成果。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布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在此次发布的科技成果中,多个项目正加速在成都落地转化。”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聚焦“从1到N”

集中签约4个院企项目及2个院系合作项目

位于宜宾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围绕新能源汽车全技术链和产业链,实现研究成果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落地天府新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完成成果转化26项,培育创新性企业24家……会上,几个清华大学与四川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案例也被提起。

“四川省是科教大省、科技强省,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广阔的产业应用场景。”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都是国家部署的第四个科技创新中心,当前正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打造‘3个国家级+22个省级+N个市级产业园区’体系。”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都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

当天现场还揭牌了“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这个由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四川天府新区、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的转化基地,将通过技术协同、场景共建加速产业集聚,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链及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揭牌。

与此同时,包括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天府清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的4个院企项目,以及2个院系合作项目也集中签约,将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在地转化。

“期待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整合资源优势,推动双向赋能,以‘从0到1’的清华原创技术突破为支点,撬动更多从‘1到N’的四川优势产业规模化升级。”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让清华的智力密度赋能四川的产业深度,以四川的应用场景反哺清华的科研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