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较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挖掘油料增产潜力。稻谷、玉米和小麦三大主粮既是主食重要原料,也是谷物油料来源。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可生产出米糠、麸皮、玉米胚芽等加工副产物,进而可以生产营养价值较高的谷物油,可以提高粮食附加值,还能提高食用油自给率,一举多得。
推动谷物油产业化发展,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食用油版图,推动食用油供给体系向“多元化、内循环”转型。我国传统食用植物油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增加,我国油料油脂进口持续增长。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油脂油料进口面临挑战,提高油料自给率才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关部门实施大豆油料提升工程,挖掘油料增产潜力,扩大大豆、油菜籽、花生等主要油料种植面积,大力提升单产水平。大力发展谷物油脂,玉米油和稻米油产量逐步增加。与大豆、油菜籽、花生、油茶等传统油料不同,利用粮食加工副产物发展谷物油,不直接占用农业资源,可以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谷物油在我国发展潜力大。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产量占粮食总产量比重高达90%以上,粮食加工副产物产量大,是一座未充分开发的“隐形油田”。谷物油主要包括稻米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粮食节约行动,谷物油产业有所发展,但发展较缓慢,主要受限于原料供给分散、技术门槛和市场认知等因素。深耕谷物油产业,可减少油脂油料进口,分散油脂油料供应链风险。
3月20日,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研发中心恒温恒湿大棚内,技术人员观察试验种植水稻的生长情况。党爱河摄(新华社)
粮食加工副产物保质期短、企业布局分散、原料收集难度大。应推动谷物油产业链整合,支持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主产区做文章,构建粮食加工循环产业链基地,大幅压缩原料来源半径。据了解,益海嘉里、中粮、北大荒等企业在稻谷主产区建立循环产业链,西王在山东滨州建立玉米油加工基地,一些粮油加工企业在小麦主产区建立小麦胚芽油生产加工基地。粮食经济效益低,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利用粮食加工副产物发展谷物油,可以开辟粮油产业新赛道,催生千亿元级食用油市场,重构国内食用油竞争格局。
从粮食加工副产物到谷物油的转化,原料保质技术、炼油技术是关键。谷物油产业发展高度依赖科技创新,需要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创新合力,为谷物油脂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例如,米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功能,但新鲜米糠易酸败、氧化稳定性差,集中收集难度大,极大限制了其深加工和增值利用。
稻谷油、玉米胚芽油、小麦胚芽油等属于新型小众油,消费者认知不足。要强化宣传,加强市场培育、品牌建设,让人们认识到谷物油的营养价值,逐渐形成谷物油消费的良好市场环境。应把谷物油纳入储备食用油,推动谷物油进入餐饮供应链,必要时借鉴日本制定的法规,将稻米油指定为中小学营养午餐的烹调用油,以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
谷物油与主粮具有同源特性,开发谷物油,是通过激活存量资源、重构产业生态、创造增量价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粮养油、以油促粮”的新发展模式,在极端情况下还可实现“口粮—饲料—油脂”弹性转换,进一步提升粮油安全保障水平。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慧),原标题《谷物油开辟食用油新赛道》
监制/代明
审核/彭金美
编辑/李翱(见习)
校对/王俊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