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时指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作为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词,“投资于人”怎么理解?当前为什么要强调“投资于人”?

与“投资于人”对应的是“投资于物”,即投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领域。过去几十年,我国持续加大对“物”的投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现在强调“投资于人”,加大对民生改善的投入,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深入理解,也体现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思维的转变。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举措,就是“投资于人”——将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用以提升人的素质、能力和生活品质。

从经济发展来看,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投资于人”就是一个有效的解题思路。如大力创新消费场景、努力提升居民收入、着力完善社保政策体系,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就是以民生更大发展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人不仅是消费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人口素质与经济质量、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提振消费与有效投资,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投资于人”不够,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受到制约;“投资于人”不够,人的素质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因此,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的过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必然选择。

再从投资效益来说,“投资于物”最终还是为了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意味着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好“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让老百姓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有信心、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