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近五年,绵阳新建、改扩建学校142所,新增学位5.64万个,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市50余万中小学生;向‘国防七子’院校输送学子1907人、输送海空军飞行员229人,数量居全国前列;年培养紧缺人才超2万,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2月20日,在绵阳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晒出的一张张“成绩单”令现场不少教育工作者和与会嘉宾欢欣鼓舞。
会上,绵阳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川观新闻为你盘点这些关键词。
关键词一
改革创新
会上,“改革”一词被多次提及。近年来,绵阳立足实际,谋划实施了一些小切口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双优”工程“双优”计划 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经验还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改革案例。会议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在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新突破。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要扎实抓好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等改革任务,推动教育系统性跃升。
改革的着力点在哪?绵阳各地已有谋划。
近年来,江油市注重多元特色办学,21所学校创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油校园女足发展模式入选《中国女子足球改革发展方案》并面向全国推广。同时,江油抢抓全省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建立健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试点机遇,创新“强校带弱校”“一校多点”共享融合新机制,打造“家门口”新优质学校,保障城乡学生“好上学”“上好学”。江油市委书记、市长董正红表示,将以加快建成市域教育副中心为牵引,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探索更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江油模式”“江油经验”。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三台县是传统人口大县、教育大县,拥有坚实的教育基础。三台县委书记曾建军提到,将加大教育投入,持续完善各类教育体系,持续深化素质教育,扎实抓好教育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为绵阳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游仙区委书记韩晓清表示,将以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为路径,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教育内生动力,持续做优做强做响“富乐教育”品牌,奋力打造区域优质教育高地。
关键词二
教育均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会议提到,要有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绵阳是全省的民族工作重点市,民族成分达52个。为让北川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北川中学与绵阳中学联合开办了“绵中班”。北川中学近三年累计回流学生550余人,2024年全县高考本科录取率76.52%,同比增长12.3%,清华北大录取5人。不仅如此,北川中学还开办“富民安康”班,每年招收300名甘孜学生与本校其他班级均衡编班,实现共学互进。
“我们以北川中学为核心,联动县域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8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谋,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北川县委书记李昊天说,将加快建设“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强县”。
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大户”,绵阳中学在助力全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积极帮扶办好“北川中学绵中清北班”,2024年首届高考录取创历史新高,95人参考78人被985、211高校录取;领办“四川云教”网络课堂,绵中课程直播资源惠及全省20余所高中学校近万名学生。此外,该校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教育对口帮扶工作,选派优秀教师、管理团队驻马尔康中学开展工作,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绵阳中学校园一角(资料图 付乔崧 摄)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绵阳深入推进“双优”工程“双优”计划,累计交流轮岗优秀校长、教师7200余人次,交流面全省领先。大力推进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和民办义务教育改革,创新开展学位共享、片区协作,建成优质发展共同体71个,培养首批农村全科教师100名,近五年招引硕士以上学历及公费师范生1700余名,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绵阳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昭表示,将持续擦亮绵阳教育金字招牌,早日建成川渝教育副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进一步提升绵阳教育的辐射力、影响力、吸引力。
关键词三
服务地方
在今年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举行的“新春第一会”上,绵阳将加快建成教育医疗服务中心作为加快建成省经济副中心的一个目标,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绵阳教育的优势,培养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吸引各种要素资源向绵阳汇集。
本次教育大会提出,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起发展,在服务现代化建设上作出新贡献。当前,绵阳拥有15所高校和众多科研院所,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上具备良好条件。其中,作为绵阳科研重镇和绵阳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西南科技大学在人才培育服务科技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围绕绵阳产业需求,形成支撑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核技术应用等产业发展的优势学科群。充分整合行业、产业科教资源,与中物院、长虹等多家单位开展产教融合,培养“新质人才”。推行定制化培养,打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通道。近五年,毕业生整体留绵率达20%,博士留绵率达55%,为绵阳现代产业体系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们竭力当好‘服务地方’主角,发挥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优势,紧扣绵阳市发展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拔尖创新人才。”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俊辉表示,将在原始创新、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一流科技城和一流大学在绵阳共生共荣、相得益彰。
绵阳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绵阳人才输送、留才育才等关键环节,通过与在绵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京东方班”8个,培养技能人才1000余人。不止联合培育,还有双向互动,这也为企业带来实在的人才支援。2018年以来,在绵高校、职业院校先后向其输送优秀人才5000余名。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探索现代化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与在绵院校一道,共同培育更多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优秀人才,共同开创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新局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