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在西欧的古堡拧拧把手,在北美的乡间按按喇叭……出海热潮下,国产“小电驴”也成为其中一朵翻滚的浪花。2024年,中国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出口值首次突破400亿元,产能全球占比超过80%。国产“小电驴”何以驰骋海外?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驾驶门槛低、场景适配性强、停车便捷,“小电驴”是短途出行代步利器,正成为越来越多外国人的“梦中情车”。现实来看,“小电驴”契合着人们的环保理念,同时价格不算昂贵,却能在颠簸路况中“扛造”,极致性价比也是“圈粉”大招。2024年,中国绿色贸易规模领跑全球,在碳中和叙事的“中国方案”中,“小电驴”占有一席之地。
出海的国产“小电驴”。图源网络
极致性价比,源于完整产业体系;超高质价比,则由硬核技术支撑。去年底的米兰国际摩托车展上,中国“小电驴”技惊四座,不仅搭载胎压监测、GPS导航功能,还支持手机解锁和语音控制。这些创新背后,是远程通信、智能网联、新型三电系统等的突破,也是中国制造从“拼成本”转向“拼技术”的一个缩影。
出海,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自然选择。本土化,则是出海事业的永恒母题。“听劝”的中国车企深度对接本地需求,向地广人稀的北美市场定制高续航车型,为湿热多雨的南亚市场研发防锈涂层,给气候干燥的中东市场配置耐高温电池。“中国方案”精准嵌入不同地域的环境肌理,以“入乡随俗”的柔性生产,打造了许多“接地气”的“宝藏”车型。
毋庸讳言,“小电驴”也有其“阿喀琉斯之踵”。电池自燃、违规改装、充电乱象频发,一度让人“既爱又怕”。2024年,全国电动自行车全链条隐患整治行动开启了一场产业革新:新国标落地、安监体系完善……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万辆电动自行车火灾起数同比下降42.2%,伤亡人数下降超90%。脱胎换骨的迭代升级,帮助“小电驴”摘掉了“低端”标签,更达成了国货“出海”的新成就。事实印证,传统产业并非注定“夕阳”,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能焕发新生。
走出去,更走进去。从“产品出海”到“技术标准出海”,如今,越来越多中国“小电驴”企业落户海外:雅迪在印尼投建年产能300万辆的智能工厂,台铃在越南落地4万平方米的智造基地,浩万则与非洲本土公司合作,计划5年销售50万辆电摩……中国企业秉持“长跑思维”勇闯新赛道,借助“本土化生产”积极融入,缩短了供应链半径、嵌入了当地发展需求,构建起互利互惠新生态。
“小电驴”出海,既是商品流通,也是文化互鉴。去年奥运会期间,1.5万辆中国电助力自行车驶上巴黎街头,成为时尚之都的出行新选择;短视频平台上,身高近两米的“欧洲岳父”骑小电驴灵活自如,金发碧眼的“美国婆婆”蹬上电动三轮田野兜风。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制造与多元文化共创的深度绑定。
“小电驴”丈量大世界,“中国制造”与“世界需求”的共鸣和音,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驼铃”与“帆影”?
这正是:
两轮丈量大世界,轻骑可越万重山。
大家晚安!
(文 | 戴林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