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华小峰 摄

川观新闻记者 李丹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5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推进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围绕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普惠均等、基层善治等方面,四川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我省过去5年来,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老有所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我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温情守护全省1816万老年人‘最美夕阳红’。”发布会上,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晓玲介绍,我省聚焦老有所养,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让城乡老年人品质养老触手可及。

5年来,全省建成484个覆盖所有街道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83个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638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506个标准化老年助餐点、5070个村级养老互助点,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渐完善。

在全国率先实施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10项行动,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创新发展智慧养老等新模式,90%的市县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创新实施“蜀养人才培英工程”,推动59所高职院校开设涉老专业,累计培训养老人才超25万人次。

弱有所扶,全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聚焦弱有所扶,分类施策精准兜底,全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过去5年,围绕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我省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儿童福利等保障标准逐年提高。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统筹用好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政策,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有效保障450余万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畅通主动发现渠道,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将630余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149.2万脱贫人口、32.7万防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

完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关心关爱全省70.4万名困境儿童,连续3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持续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建成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30个。织密残疾人福利保障网,连续10年将“残疾人两项补贴”纳入全省民生实事,现在有88万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109万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

普惠均等,民政公共服务更加便民惠民

“以群众所需所盼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温度。”张晓玲表示,聚焦普惠均等,过去5年,我省落实落细为民举措,民政公共服务更加便民惠民。

张晓玲介绍,涉及千家万户婚姻登记工作,是民政最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近年来,我省不断优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近百个婚姻登记机关进行了场地搬迁和升级改造、软硬件设施优化,全省建成了29个公园式婚姻登记机关和77个户外颁证点,让婚姻登记更具氛围感、仪式感和浪漫感,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婚姻登记便民化服务,四川作为全国首批实施结婚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的省份之一,共办理“跨省通办”8000多件,“省内通办”26.7万件,开展“公民婚育一件事”联办服务23.5万件,降低了群众的婚姻登记时间和经济成本。

实施户籍人口全覆盖的绿色惠民殡葬政策,5年来共支付8.55亿元惠民殡葬资金,减免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惠及104.8万个逝者家庭。提升地名的公共服务能力,将文化理念贯穿于地名管理的全过程。

基层善治,民政服务大局作用更加彰显

聚焦基层善治,激发社会多元参与,民政服务大局作用更加彰显。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打出“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组合拳,全省乡镇(街道)减少1509个、建制村减少1.9万余个、村民小组减少15.6万余个,重构了全省城乡基层空间治理体系。

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创新实施社会组织赋能聚力行动计划、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举办“美好生活 奋斗人生”社会组织专场招聘、“益行天府”公益创投等活动。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举行“四川慈善奖”评选表彰,举办四川公益慈善文艺晚会、“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等活动,营造良好氛围。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接受慈善捐赠款物超过200亿元,其中,“9·5”泸定地震募集慈善救灾资金17.86亿元。2019年以来,全省销售福利彩票528.44亿元,筹集公益金163.86亿元,有力支持了民生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