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1月11日,绵阳市越王楼·三江半岛景区暖阳和煦,成群的红嘴鸥在此嬉戏飞舞,吸引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游玩。
1月11日,三江半岛挤满了来看红嘴鸥的市民和游客。任紫鑫 摄
“趁着周末难得的好天气,专程来这里‘打卡’。”遂宁游客蒋明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止充满诗意的越王楼和活泼灵动的红嘴鸥,还有绵阳的城市环境,“道路整洁、停车秩序井然,尤其是景区有这么多移动摊位的情况下,地面依然干净,就连飘落的银杏叶也很快能在大树下‘安家’。”
得益于绵阳实施的“五清”“四定”“四化”工程,通过“微改革”打造出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市民和游客在家门口、马路边便能感知城市颜值提升,内涵提质。
群众的难点痛点,就是改革的出发点、发力点。近年来,绵阳坚持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让群众感受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提升了改革获得感。
颜值提升+内涵提质 城市环境靓起来
春节临近,记者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永安镇看到,该镇综合市场内前来购买年货的居民络绎不绝,摊位上琳琅满目的香肠腊肉堆放整齐,市场周围私家车、电动车也在网格停车位有序停放。其实,一年之前这里乱摆乱放现象还比较严重。
永安镇因处于连接茂县的交通要道,途径车辆,尤其是大型运输货车等带来的扬尘、道路损坏、乱停乱放等整治压力较大,一段时间内城乡环境问题突出。永安镇党委副书记陈琴告诉记者,为改变这种状况,该镇通过打造党建文化长廊、跃进村“桃花岛”公园、新石村苟家沟新农村示范点等有针对性开展整治活动,让群众生活更加宜居。
城乡环境是一个地方的“脸面”和展示文明程度的“窗口”。2022年起,绵阳为改善城乡容貌、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实施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城区“四化”工程,建立“日检查、月通报、季评比”机制,并向社会公布,不仅倒逼各级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还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提质。
如今,城市主干道秩序井然、绿道两旁花团锦簇、乡镇文化广场好戏连台的靓丽“风景”随处可见。
除了“里子”提质,绵阳也注重让“面子”增色。以城市公共空间“边角料”改造的口袋公园,便是绵阳为周边居民送上了一份民生服务“大礼包”。
梓潼县南桥口袋公园,昔日是杂草丛生的洼地,经过改造后实现“华丽转身”,如今这里各种植被茂密,还设有坐憩设施、休闲步道和运动设施,附近居民每天得以漫步园内,闲享安逸。“以前这里还是生活垃圾存放点,现在则美如画,这里成为我和邻居们的聚会休闲首选地。”附近居民胡梅对这里的变化很是欣喜。
这样“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在绵阳越来越多。因地制宜、见缝插绿,让生态美景触手可及,目前绵阳已建设130余处市民可见可感的“口袋公园”。
解决痛点难点 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医疗、教育、养老等是长期以来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面对多样化需求,增进民生福祉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前不久,绵阳市民李先生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主治医生在询问其病史并查体后,判断陈先生需要进行胸部CT薄层平扫及三维成像。
此时,检查检验结果信息互认平台跳出提示:一天前,该患者在三台县人民医院已做过该项检查,符合互认要求。主治医生随即调取了他之前的检查报告,仅这一项,就为其节省了440元检查费。“以前看同样的病,换一家医院就需要重新做一次检查,现在省钱又省心。”李先生对这项改革举措非常满意。
这归功于绵阳实施的全域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为解决不同区域、不同医院间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不能认”“不便认”“不愿认”“不敢认”等问题,绵阳市以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稳定性较好、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质量易控制的检验检查项目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域内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效破解群众医疗费用高、服务效率低、重复检查多等问题,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像李先生一样,享受医改红利的患者还有许多。目前,绵阳市64家医疗机构已成功接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覆盖,并向基层卫生院延伸。截至目前,全市线上线下累计互认检查检验结果64万余人次,直接节省医疗费8600余万元。
“一老一幼”,牵动千万家庭,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解决好医疗等百姓长期关心的焦点问题之时,绵阳也将目光放向“银发一族”的养老和生活关怀。
以涪城区为例,当地聚焦辖区高龄老年人、特殊困难群体等就近就便用餐需求,采取“市场+财政”的多元参与助餐方式,打造“涪光里”幸福餐厅,“90”后或者特殊困难人群每天可享受一餐最多16元的免费“爱心餐”,以此提升群众“舌尖上的幸福”。目前该区已建成运营“涪光里”幸福餐厅14个,为老人和困难群众提供助餐服务近7万人次。
涪城区“涪光里”幸福餐厅。付乔崧 摄
搭建“桥梁”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
“登记了没多久就找到了匹配的工作!”1月12日,务工人员蒲林海通过游仙区零工爱心驿站找到工作后开心地说。
据他介绍,在此以前,他一般都是市区大桥下面找活干,不仅没有专业场地,遇到下雨天,车多人多非常拥挤,很不方便。“现在场地宽、环境好,找工作效率也很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相对而言,零散务工人员有着信息不通、找不到活干、没地方歇脚等现实问题,而需求方临时需要用工却找不到人也很棘手。
如何破题?绵阳创新打造集信息发布、招工候工、权益保障于一体的就业服务“零工市场”。这里不仅可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劳动维权、法律援助等服务,驿站内接待管理、招聘服务、就业超市、员工休息等多个功能区一应俱全。驿站外还有接送民工专用车道、停车场等附属设施,方便用工单位快速对接。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0个县级“零工市场”,累计推动灵活就业16.24万人。
着眼于全域,不只改善个体的就业,绵阳也频频出招支持农村地区产业发展。
绵阳是农业大市,在推动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民发展产业往往由于缺少抵押物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农房长期闲置,亟需盘活利用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为此,2023年9月,由绵阳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绵州农房增信贷”,针对农房无法抵押贷款,金融属性无法得到有效释放等问题,采用“信用+承诺+增信”模式,以颁证农房为信用支撑,在已有信用额度基础上,金融机构为取得农房不动产权证的农户提供免抵押担保、最高额度3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
安州区桑枣镇民宿负责人陈劲杰便是受益者之一。“我以自家农房为基础,向绵阳农商银行桑枣支行贷款200万元将民宿改造升级,成功赶上了今年暑期的旅游旺季和‘冬游四川’的热度。”陈劲杰说。
“利率低至LPR,相比同类信用贷款性价比更高。”绵阳市委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认为,此举有助于推动农村“沉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引导更多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
不仅如此,在应用过程中,绵阳不断丰富场景,按照“农房+产业”模式,结合各区县特色产业,探索推出“农房增信贷+特色种养殖”“农房增信贷+乡村旅游”“农房增信贷+农村电商”等贷款产品,为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提供额度更高、针对性更强的融资产品,助力产业发展。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