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江苏多项“全球首次”“世界首创”成果引发科技界关注。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18个重点领域,部署跨学科、跨领域、大协同攻关等18项重点任务,推动“高原”之上起“高峰”

➤目前江苏8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由企业创造

➤江苏推行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评审,让2000余名无职称、无论文或工作年限等不符合相应条件,但品德、能力业绩特别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获评高级职称,其中近400人从无职称直接被认定为高级职称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如何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2024年“新春第一会”,江苏省委省政府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创新三问”。

紧扣时代命题,江苏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全要素贯通的创新生态,一年来,一批“世界首创”、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加速涌现。2024年11月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较上年又跃升一位,居全国第二。

磨砺以须,及锋而试。2025年元旦前夕,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举行,241所高校携2700多项科技成果参会,达成意向签约351项、合同金额近40亿元。其间,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揭牌,共筑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精准对接桥梁,共促科技链、产业链、金融链和人才链有效融合。

如何聚力源头底层、扭转“重应用轻基础”?

2024年3月28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杜灵杰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文,宣告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引力子激发;次日,另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报道东南大学青年学者开发出可在人体内自然降解的压电材料,“微型机器人医生”不再是幻想;10月,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带领团队第7次刷新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稳态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2024年以来,江苏多项“全球首次”“世界首创”成果引发科技界关注。

江苏高校院所众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扬长补短、夯实创新策源力底座,实现基础研究日新月进?

塑平台、强投入,支撑“从0到1”、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迭出。2023年底,江苏省政府出台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投入1.3亿元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3个基础科学中心,推进“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2024年,江苏新设24.8亿元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实施67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基础前沿研究耗资大而见效慢,以往获得经费长期支持相对不易,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杜灵杰说,他近期开展的研究工作,作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攀登项目,享受300万元经费支持,“基础研究的进步才能带来后续应用技术的发展,投资基础研究就是投资未来。”

面向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陈嘉庚科学奖,2024年度全国5个获奖项目、江苏得其二——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的“铌酸锂光子芯片”和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的“信息超材料”项目。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均获得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支持。

目前,江苏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18个重点领域,部署跨学科、跨领域、大协同攻关等18项重点任务,提出20条支持政策,力争2035年在若干前沿科技领域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基础研究中心,推动“高原”之上起“高峰”。

上九天、下五洋,江苏科技力量正在攻坚一个个高峰。抢占太阳探测研究制高点,我国唯二的两颗探日卫星“羲和号”“夸父一号”均来自江苏院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应急信标,成功随“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奋斗者”号极限深潜,“蛟龙号”完成第300次下潜、建设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位于无锡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正谋划建设深海空间站,围绕深海运载、采矿等持续攻关……

随着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江苏实施战略科技力量聚合行动,加快构建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30余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太湖、钟山、云龙湖等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矩阵,首创“省实验室联盟”,成员单位60家,成立高端装备、通信领域联盟和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推进科技力量协力创新。

覆盖全国40个核心城市及沿途133个城市节点,在超过1万公里的远距离网络传输场景中实现无损传输,可抵挡每秒5TB的泛洪攻击流量……不久前,紫金山实验室正式建成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大科学装置。

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江苏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从重点支持建设数据智能驱动材料综合研究设施、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到积极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基地建设、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创新底座愈发坚实,创新引擎轰鸣不息。

在位于苏州的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对量子计算机进行量子芯片的安装调试(资料照片) 摄影 /《瞭望》新闻周刊

如何做强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产业融合聚变?

2024年9月,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将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5颗卫星来自“江苏无锡造”。成立于2017年的英诺赛科,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凭借先发优势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第三代半导体企业,近3年企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90%。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集团研制的目前世界最大吨位悬臂式隧道掘进机,标志我国在悬臂式隧道掘进机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江苏实体经济雄厚,企业创新主体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创板上市公司,均居全国前列。如何锚定实业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促进科技产业融合聚变?

锚定产业,先导先行,加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桥介绍,征集凝练企业重大技术需求,聚焦第三代半导体、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9个重点产业领域,江苏部署46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瞄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部署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加快抢占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

目前,一批重大成果、标志性战略产品成型落地、具备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一系列关系“卡脖子”的前沿应用技术、有重大产业前景的关键技术加速攻关。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2024年来,江苏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

不久前举行的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大力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明知市场前景广阔,但攻克某项关键技术需要巨额投入,单独一家企业无力承担,这个难点怎么破?

在风电领域,千万量级雷诺数下的气动数据准确性,是超大柔性叶片研发设计的关键,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募集超千万元,联合科研机构协同攻关。院长刘庆介绍,在先进材料等领域,该院以此模式已组织推进4个项目,2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另与近400家细分赛道龙头企业共建联创中心,协助解决企业一线需求近900项。

“众筹科研”,拨投结合,探路培育“科创森林”。记者在江苏多家高科技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调研了解到,凭借“揭榜挂帅”、“赛马制”、定向委托等新攻关和支持机制,企业创新的难点、卡点不断被突破,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氮化镓是5G、6G及卫星通信器件核心材料,其重要生产商苏州汉骅半导体正是新机制的受益者。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苏州工业园区审慎出资,先拨后投、适度收益、适时退出。董事长袁义倥告诉记者,公司早期需要较多硬件投入,但当时的市场资金由于种种原因迟迟进不来,这时“拨投结合”模式为其解了燃眉之急。刘庆表示,“拨投结合”由创始团队控股90%,既有效解决了早期募资市场失灵问题,也不用担心失去话语权,能够让团队安心搞研发。

江苏还在全国率先为新型研发机构立法,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法制保障和制度驱动力。2024年11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出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固化改革经验,明确保障措施。

科研资源、经济体量的“厚家底”正产生双向促进的“化学反应”。据统计,目前江苏8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由企业创造。2024年一季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首破50%,1至11月达50.6%,创新“第一动力”不断增强。

如何改革人才体制机制、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科技和教育大省,江苏如何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建强科研队伍,如何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用才须先识才。一直没有职称的郭欣政,凭借其对视网膜病变的研究造诣,在入职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的当年,就经“绿色通道”获评正高级职称。“如果按传统一步步‘升级’,评上正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从没有职称到一下子获得正高,让我对这里有很大的归属感。”郭欣政说。

明确创新导向,构建人才评价体系。破“五唯”、立新标并举,江苏近年来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重短期结果、轻长期发展等痼疾,推行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评审,让2000余名无职称、无论文或工作年限等不符合相应条件,但品德、能力业绩特别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获评高级职称,其中近400人从无职称直接被认定为高级职称,树立重实绩、奖贡献的鲜明导向。

呵护人才创新。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崔朝亮教授团队研发出人工膜肺核心耗材气血交换膜,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学校直接将相关成果所有权赋予团队,随后,崔朝亮成立产业化公司,一年吸引社会资金上千万。

强化创新激励,制度保障人才权益。江苏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积极谋划探索先行试验区。在4家高校院所被列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国家试点基础上,江苏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支持14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省级试点。

“我们出台60多项科技改革文件,不断将政策红利释放给全校科研人员,激发创新内驱力。”南京工业大学校长蒋军成表示,教职工累计创办学科型公司150多家,已有4家成功上市。

在南京大学,根据创新推出的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赋权作价入股等举措,谭海仁将钙钛矿光伏技术相关知识产权转入自己创办的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第二年就建成全球首条10兆瓦研发中试线,目前150兆瓦线已投入量产。

提供成长舞台。编制在学校、创新在企业,双岗双薪,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5年来选派66名引进人才进驻盛虹、恒力等世界500强企业跟岗研修。该校青年博士姚平帮助盛虹集团废水处理厂的废水回用率提高约10个百分点,日均省水1万吨,年节约五六百万元,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厚植创新生态,拓宽人才发展空间。11年来,江苏已选聘9780名科技人才到8140家江苏企业兼任“技术副总”,让科技人才在助力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施展才华、实践成长;设立省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鼓励耐心资本为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护航”,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将顶尖人才“引进来”、潜力人才“育起来”、各类人才“聚拢来”,江苏持续探索扩大柔性引才方式、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并筹划建设科技人才库,为引聚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资源保障。张桥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江苏的国家级人才占全国10%以上,全国约65%的两院院士、40%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在江苏创新创业。

如今,作为全国首批唯一试点,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聚焦打造全链条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已首批确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方向,每个方向组建不低于200人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运营团队,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驱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采写记者:王圣志 陈刚 王珏玢 陈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