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亮 崔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始终是以文化兴盛为重要支撑的。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和不竭的内在动力。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物质文明,也强调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二者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主动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不断增强文化“四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在坚定信仰、深学细悟中增强思想引领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系统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新任务,就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世界文明理论,同时,为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好“两个结合”这一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过程中持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伟力、真理伟力、实践伟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压紧夯实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汇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增强精神凝聚力。我们坚持的守正不等同于守旧,而是要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我们强调的创新,则是在守正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敢于求变的态度,主动探索推动事物发展进步的新方法新路径。正是这样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革故鼎新,最终创造出影响深远、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续推进“两个结合”深化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特别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繁荣文化产业,推动产出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深度、有生活厚度、有人情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以打造文化“金名片”为抓手,加快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使其得到更好的保存、展示,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和传承。

在深入阐发、广泛传播中增强价值感召力。文化是塑造价值、强化感召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世界各国产生深远影响,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坚持把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的,深入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对文化领域各类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力,不断为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注入新的丰富内涵。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现代社会充分展现出来,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广泛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高质量推进移动端传播矩阵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短视频、云直播、语音播报等多元信息发布的形式与载体,科学运用5G等信息技术开展新闻传播实践,切实提高媒体内容传播效率,更好地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示给世界,让中华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有力。

在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中增强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需要不断交流、不断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发展,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善于同其他文明交流,善于吸纳借鉴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当前,全球化早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尤其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现如今,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是要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开放的姿态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把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总结好宣介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更多思路和办法。我们要大力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共同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正能量。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世界各个角落绽放璀璨光芒。要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觉和战略自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开视野、拓展思维,以平等、包容的姿态与不同文明对话融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文明养分、吸纳培养人才,创作出更多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爆款产品并推向海外,生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总之,国家的繁荣发展、民族的绵延兴盛,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弘扬,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既需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文化实力的高水平提升,这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两个结合”,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四川省哲社重大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项目编号:SCJJ24ZD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