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网红打假食品安全事件在网上频频出现,其中不少事件未经调查迅速扩散引发热议,对消费者和商家形成冲击。对此,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文提醒:应理性看待网红打假,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舆情时,应多方求证,了解事件全貌和真相。
网红打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巨大舆情,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和互联网流量共同导致的。网红借助自身知名度打假,产生的影响较大,有助于督促经营者更注重服务与产品质量。
然而,有些网红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可能会故意夸大甚至虚构事实,扮演揭露者的角色。如果越来越多以情绪和“伪科学”为主导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那么真正以食品安全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空间就会受到挤压。这不仅会误导消费者,更会对经营者造成严重影响。“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有的商家可能因为不实指控或是自证不及时,遭受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网红打假为流量而“假打”,虽一时流量汹涌,但也注定会被流量反噬。
网红打假需“真打”。一方面,网红揭露的问题要真。必须确保所揭露的问题真实存在,不能夸大或者编造,避免刻意误导和煽动消费者。只有严格遵循事实,打假行为才有正当基础。另一方面,网红打假的证据要真。打假过程中必须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证据。一些网红在打假时,可能会使用虚假检测报告或不合法的取证手段。这种行为不仅无法证明其打假的真实性,还可能因违法取证而承担法律责任,证据真实才能够经得起法律和公众的检验。
网红打假更需“会打”。打假者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复杂领域,如食品成分分析、生产过程监管等,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误判,形成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带来“难以承受之重”。此外,激化矛盾、挑起对立绝非正当手段,推动问题解决才是目的,网红打假应当理性引导,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过激反应。
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舆论场,短视频平台应建立起健全的舆情引导机制。加强对打假视频内容的审核管理,对未经核实或存在明显夸大、捏造事实的信息,应及时限流或下架,防止引发不必要的风波。建立完善的举报投诉机制,畅通用户积极举报不实打假信息渠道,及时处置违规内容。消费者在面对网红打假时,也应多一分理性,多一些求证,积极通过官方渠道关注调查结果和发布信息。通过学习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成为半个“打假人”,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用好维权手段,更好维护合法权益。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事实一再证明,刻意凹出来的“打假”人设是立不稳的,卖力“秀”出来的正能量是打动不了网友的。只有真想真抓真干,才不会让人感到“出戏”,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网红”。
网红打假变成 “假打”,食品安全岂能儿戏?那些为博眼球而肆意编造、夸大事实的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真正的打假需要的是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和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呼吁重塑网络空间的诚信生态,让打假回归正道。
网红打假监督食品安全,获得粉丝支持,通过流量获得利益,必须守住法律的底线!为了金钱利益歪曲事实违法乱纪,扰乱市场和网络秩序,必须依法依规予以惩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红不是特殊群体!
在面对网红打假时,消费者应多一分理性,多一些求证,积极通过官方渠道关注调查结果和发布信息了解事件全貌和真相,同时通过学习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用好维权手段,更好维护合法权益。
网红打假本身是好事,但必须基于真实。
虚构事实只会适得其反,伤害真正需要保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