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观察 王玥
一盏马灯、一条小道、一座座木屋坐落在宁静的山坳。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遵义@1935”贵州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活动,于1月6日走进苟坝会议会址。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人民网等媒体代表及文旅达人共计30余人,组成采风团行进式探访红城遵义,在红色故事中感知老区新貌、传播红色文化。
“苦药材”种出“甜日子”
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一座老式黔北农家三合院,传统木结构瓦房,配有左右两个厢房,距今100多年历史的老屋,就是苟坝会议会址。作为记录和见证历史的载体,研究和保护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多,为这个村落带来了新的机遇。
苟坝村全景。主办方供图
“过去这里的村民,家里养一头牛、一匹马是标配,牛耕地、马拉货。”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党支部书记吕松说:“近年来,依托红色资源的发展,带动村里第一大产业就是乡村旅游,每年游客接待量50万人次左右,民宿、酒店、农家乐都发展起来了,村民们条件好的都配上了车。”
2014年起,苟坝村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大规模发展杜仲产业。在外经商的费元开响应号召,返乡创业,带着村民成立了以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受益于土壤和地理位置的优势,这里种植的杜仲绿原酸含量高,品质好,现在已经有四川的公司向我们预订今年5000吨的杜仲了。”费元开的合作社带动了苟坝村800户3000多人就业,村民每户年均增收可以达到3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的年收益最高也能达到20万元。
擦亮“红色”底色
文旅+科技多元展示红色文化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主办方供图
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从空中俯瞰,一条嵌入大地的“红飘带”格外醒目。采风团抵达遵义前,还参观了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简称“红飘带”),这里是很多外地游客打卡贵州之旅的第一站,其与《伟大转折》剧目构建起贵州长征文化展示“双子星”。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贵州全省现有长征不可移动文物750多处,可移动文物2500多件(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多处。据悉,“红飘带”试运营以来,已合计演出9900余场,接待超100万人次;《伟大转折》剧目试演至今已演出800余场、观演28万余人次……
本次活动,采风团还将陆续前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娄山服务区等地,感受革命老区的蓬勃脉动,传播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及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