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要求。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5年工作的九大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专家认为,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叠加距离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越来越近,因此,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本次会议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方面的部署延续了此前政策,强调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生态,同时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等具体措施,这些部署必将有效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程。

强调“加紧”全面绿色转型

自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从中央层面系统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工作。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全面绿色转型,与以往有何不同?各项部署有何亮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和以往相比,本次会议对绿色转型部署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加紧”二字上。由于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之后就要开启新一个五年计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我国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速度仍需再加快一些。

为何要强调“加紧”?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博士阐释了更具体的原因。他表示,“加紧”是基于国内外两方面形势。从内部来看,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过高,环境容量偏紧,表现在土地、大气、水、固废等方面,比如,近几年PM2.5降低难度越来越大。从外部来看,绿色贸易壁垒增多,这迫切需要国内产业加紧绿色转型,以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位势。

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华平表示,过去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过度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紧张、气候变化等问题。如何在满足公众能源需求的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因此会议提出的“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适逢其时、迫在眉睫。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表示,本次会议提出的全面绿色转型相关措施一方面延续了2024年8月出台的《意见》,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绿色发展的紧迫性,尤其是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时期,要如期高质量完成碳达峰目标,需要与能源保供等工作紧密结合。会议部署特别注重将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同时也强调市场化解决方案的重要性,如推进零碳园区建设、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等。

能源转型释放绿色发展活力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何实现?能源转型首当其冲。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4年来,我国在新能源结构优化、交通运输革新、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能源结构方面,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7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16.8亿千瓦,装机占比超54%。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跨越12亿千瓦大关,提前6年半达成2030年目标。火电行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80%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能效提升和环保达标。

在绿色交通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球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蝉联全球首位。截至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400万辆,充电桩总量达到1024.4万台,同比增长54%。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

成果显著的同时,也应看到挑战仍然存在。孙华平表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能源对外依存度仍较高,可再生能源面临发展瓶颈。因此,推进绿色转型首当其冲的就是能源行业,具体包括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构建多能互补的新能源系统。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化工和水泥等产业也急需进行绿色转型。

林伯强表示,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方面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基础设施方面仍需加强,包括电网的消纳能力、煤炭的清洁改造等。“接下来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新能源系统的新型基础设施上。”林伯强认为,除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加快之外,基于电动汽车逐渐走向千家万户,渗透力提升迅速,电网的消纳能力必须增强。同时,煤炭的清洁改造也是一个重点。

此外,全面绿色转型还需要各产业协同发展。何继江认为,一方面绿色产业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特别表现在以“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要加快,在全国水平上要提高绿电占比,还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另一方面是绿色产业与全社会的融合,如与房地产融合衍生的绿色建筑。这样的融合应体现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方方面面。包括绿色产业走出去,以绿色贸易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形式。

市场化解决方案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马军表示,这些部署实际上是强调使用市场化手段去推进转型工作。

“从全球范围来看,新能源产业的需求量巨大,但如何有效释放这些需求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马军表示,在产业端,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高能耗产业都亟待进行低碳升级改造。目前,很多产业实际上已经具备降碳减排的技术条件,也有不少企业已经在实践,通常情况是试点很成功,但在行业内大规模推广应用面临挑战。“最主要的原因是用绿色工艺生产出来的绿色产品会有一定的绿色溢价,成本会上升。如果没有人愿意购买带有绿色溢价的产品,就不会有真正的动力去应用绿色的技术和工艺。”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推进全国碳市场及绿色供应链建设。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市场化解决方案的重要一环。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我国先后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76亿吨、成交额达279亿元,碳价在每吨90元左右波动,总体处于合理水平。马军认为,将行业纳入碳市场意味着其碳排放将有价,会为企业提供减碳动力。

在碳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绿色供应链作为市场化解决方案的另外一环也十分重要,能够引导企业执行绿色采购指南、协同上下游企业推进减碳和转型。

在相关政策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意识到绿色供应链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作用,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马军表示,绿色供应链建设应从源头抓起,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我国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体系,不少企业在降碳减排方面表现优秀,并能够影响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进行业的绿色转型。

孙华平也表示,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是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以绿色供应链中的废弃物物流为例,若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活动中产生的废料得不到有效处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并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废弃物物流作为一种逆向物流,是构建绿色供应链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据公安部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已突破2100万,累计报废量约185.5万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350万吨。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发现,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因此,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打造科学的回收利用体系,持续提高绿色循环化再生材料应用比例十分重要。

会议部署中还提及“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马军表示,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工具。通过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可以区分企业在减碳方面的表现,也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绿色供应链的外部环境。企业如果有环境大数据,有碳核算、碳标识这些工具的支撑,其本身的绿色溢价就会降低。同时,通过这些基础工作,企业的绿色投入能在一层层的供应链中间得到分担,最终促使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买单,进而进一步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和完善。

此外,构建绿色金融、促进绿色消费也是市场化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军表示,绿色金融在绿色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不仅能够为绿色供应链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支持,还能够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支撑绿色供应链工作的开展,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这些金融工具可以降低企业绿色转型的成本,同时也能引导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同并形成绿色消费。

全面绿色转型将带来巨大机遇

绿色发展生机无限,从长远来看,绿色低碳方向将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专家普遍认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必将带来巨大机遇。

马军表示,在市场化方式推进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蕴含着很多机会。比如开展碳足迹核算和碳标识认证等工作,由于其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这就必将拉动第三方服务的发展。此外,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定会建立一套测算方法,设立相关评价标准,而这些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也就为能提供数据库等服务的第三方带来了大量机会。由于绿色供应链涉及的环节、产品非常多,未来第三方机构的需求量将很大。

此外,我国的绿色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将迎来巨大机遇。何继江博士近期参与了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他透露,中国馆是大会上最具人气的国家馆,世界各国代表对中国“三北”工程表达了强烈兴趣。中国的“三北”工程与“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光伏长城”,给了世界重要启发和巨大信心。很多国家的荒漠化治理和风光电建设都可以借鉴中国思路,而且中国可以提供全产业链支持。纳米比亚、南非、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蒙古等国都表达了强烈兴趣。清华大学在本次大会上举行了“能源-水-土壤-植物”特展,团结了很多科研机构和能源企业以及生态企业,可为沙特提出的2030年120吉瓦风光电建设目标和100亿棵树的种植目标提供服务,这样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以协同方式推进绿色转型。荒漠化治理和风光电建设将为中国绿色产业走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巨大发展机遇。

孙华平表示,绿色经济发展生机无限,为巩固绿色发展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接下来仍需在重点产业发力。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在产业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同时,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建立绿色工厂和智慧环境系统,扩大技术吸收溢出的途径,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此外,构建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种能源有机整合、集成协同,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能够有效推进能源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发展。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http://www.acfi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