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并明确要求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是一种综合运用新型数字化技术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感知、分析、决策、处置,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的数字生态系统,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公共服务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是全面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从各领域分散的“点状”信息化系统,到各行业各部门“条形”数字化应用,再到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面上”智慧化集成平台的阶段。前期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政务服务一体化、城市运行平台化、公共数据共享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例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城市大脑”等。但目前城市智慧治理体系面临着系统集成特别是平台整合与业务贯通的难题,数据标准不统一和数据接口不兼容导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的驱动作用仍然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数字化的功能从赋能城市规划和建设,转向驱动城市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因此,必须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运行和管理体系、方式与流程,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

实现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要义之一是实现由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型,反映在治理体系上就是要不断提升城市的集约化发展水平。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优化城市的资源使用,通过精准的城市规划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各项资源高效流动与集成,降低资源利用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提升整体配置效率。在数据化和智能化系统的支撑下,城市的整体运行和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无效利用,形成集约型发展模式。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平台。推动城市从要素驱动式向创新驱动式转型,需打破行政壁垒,各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将更加紧密,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不仅提升政府的治理效率,也能促进科技、资本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融合,从而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另外,需着力优化创新政策环境,设计更为个性化、灵活的政策,为创新主体提供精准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激发整个城市的创新活力。

进行精准数据预测和完善智能化系统。充分采用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进行模型推演,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实现更高效的空间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加快街区、商圈、老旧小区等城市微单元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激发城市空间的服务能级和数字活力。由此,城市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空间的扩张和规模的膨胀,而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内在发展质量来推动城市的增长与繁荣,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另外,可以通过城市智慧治理体系,精准识别居民需求,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管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内涵、品质和效率,在不依赖大规模新建公共服务设施的情况下,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构建数字应急管理新体系。依托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等,整合状态感知、建模分析、城市运行、应急指挥等功能,聚合自然环境、公共安全、基础设施、交通管理、生态环保、民情感知等领域,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平急快速切换。构建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公安、消防、医疗、交通等多个部门的应急资源和信息,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构建全链条、全环节联动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弹性适应、快速恢复。基于智慧治理体系,推动社区层面的韧性建设,通过建立社区应急响应小组,利用元宇宙技术,组织居民开展模拟应急演练,增强居民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社会支撑。

构建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适应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关键之举。我们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把握内涵与关键要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路径与策略,扎实推进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筑面向未来的城市竞争新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2月30日第5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