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艾地质

历史长河浩荡奔涌,惟改革者进;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惟创新者强。

2021年12月—2024年12月,四川省地勘单位改革走过三年时光。三年虽短,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支持下,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称“省地质局”)党委信念如磐、脚步铿锵,全局上下面貌一新、成绩斐然。

一年成形,两年成势,三年成效。

2022年,坚定信心,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理顺改革关系,重塑地勘单位新格局。2023年,抢抓机遇,铆足发展干劲,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乘势而上,坚持实干笃行,地勘经济发展再创佳绩。

回顾三年历程,四川地质生动诠释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现实意义!

一线地质工作者

统一认识,解决“怎么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实践的动力。

2021年12月27日,省地质局、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下属78家事业、企业单位按照隶属关系完成划转移交,标志着四川省地勘单位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统一思想认识,稳定工作局面,这是首要任务。”面对改革涉及的新旧矛盾、利益诉求庞杂等问题,新成立的省地质局党委迅疾提出工作要求。针对局机关的融合,第一时间实现集中办公,召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民主征求定员定岗意见,统一思想认识。针对基层单位的变动,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的改革工作组,深入联系单位靠前指挥,与一线职工交流座谈,讲透改革背景,共谋发展大计,共话美好愿景,引导干部职工客观理性看待改革、积极主动参与改革,为平稳推动改革汇聚强大正能量。针对部分人员的诉求,坚持“开门”接访听民意,建立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及时安抚情绪、解决问题和困难。

野外项目组岩芯检查

疾风知劲草。通过紧锣密鼓开展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此次地勘单位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四川地质事业发展新阶段,着力通过改革,把全省地勘单位的力量整合起来,更好地适应于、服务于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要求。

全局上下和谐稳定,整个队伍思想不乱、工作不断、人心不散、干劲不减,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这是一支“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队伍,这是一支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的队伍,这是一支忠诚可靠、值得信赖的队伍!

明确方向,解决“怎么办”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关乎成效。

2022年,通过一年时间调研、谋划、推动,省地质局党委提出局属31个单位重组整合方案。2023年3月,新整合组建的16个局属单位集中授牌仪式在成都举行,这标志着全省地勘单位改革再次迈出坚实一步。在随后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上,针对做好未来五年工作,省地质局提出必须要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坚持传承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巩固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用更多更好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建设现代化四川地质事业,不断推动四川由“地质大省”向“地质强省”转变,以达到地勘单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具有四川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地勘单位改革示范区;地勘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建设产业布局优化、综合实力强劲的地质事业发展先行省;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地质科技创新聚集地等发展目标。落实推动地勘单位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地勘经济向新赛道转换,推动地质成果提升科技含量,推动地勘市场向上向外拓展等工作举措。

地质科普短视频

一石激起千层浪。“定位、目标、举措”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不仅看到了未来发展前景,明确了前进方向,更增添了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将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实的行动投入工作,为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拼搏实干,解决“怎么干”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改革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以实干实绩检验改革成效”,这是省地质局党委定下的目标。2023年,确定“深化改革年、项目年”为工作抓手,倡导“抓早就是抓主动,抓早就是抓机遇,抓早就是抓质量,抓早就是抓安全”的工作理念;2024年,确定“经济提质增效年、改革深化提升年、找矿突破攻坚年”为工作抓手,提出“工作快上手、项目快推进、问题快处理、目标快完成”的工作要求,从思路和措施上明确怎么干、干什么。

若尔盖山水工程

——聚焦高质量发展,地勘经济实现质效双提升和量的更好增长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见实效,大项目支撑大产业更加有力,聚焦主责主业,转方式、调结构、换赛道步伐加快,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业态取得突破,新签项目合同额2023年增长近10%、2024年预计增长近30%,全局经济发展呈现总量增长、质效提升、强队引领、协同联动的新态势,产业结构更优、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聚焦能源资源保障,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更大成果。

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为全局“一号工程”,成立工作专班、组建7个战略性及优势矿产资源专家团队和攀西地区技术攻关团队,编制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十四五”推进方案》和全省21个市(州)地质矿产“一张图”,按照“一市一图”挂图作战。以“查缺、找量、强优、增产”为目标,以“新区突破、老区增储”为重点,建立“一月一推进、一季一调度”工作机制,召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题研讨会、推进会、调度会等。2022年以来,成功申报入库地矿类项目311个,其中中央、省、地方财政投资地勘项目168个;新提交矿产地97处(其中超大型4处、大型28处、中型44处);编制完成21个市州找矿行动专项勘查实施方案。推动“四川黄金”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四川黄金第一股,成功实现资源与资本优势对接。

周公山温泉开发项目

一条条找矿喜讯不断传回,探获雅江木绒氧化锂资源量近100万吨,是迄今为止亚洲规模最大、国内平均品位最高的伟晶岩型单体锂矿。探获攀枝花红格南钒钛磁铁矿32.56亿吨,采矿权拍卖成交价达61亿元。探获马边黄家坪磷矿石资源量约3.7亿吨,为我省近五年来新发现的最大规模磷矿床。在雅安周公山打出温度83摄氏度的地热温泉井,刷新了四川盆周山区地热温泉温度纪录。冕宁牦牛坪稀土储量核实项目初步估算新增稀土资源量有望实现“再找两个牦牛坪”目标。松潘东北寨金矿勘探项目顺利实施,新增资源量十分可观。青川毛湾里锰矿普查项目取得关键突破,力证川北地区具备打造国家级锰矿资源基地的巨大潜力。沐川干沟建筑用玄武岩、灰岩矿达大型规模,雷波阿居洛呷磷矿、牛牛寨磷矿实现新突破。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等海外找矿实现重大突破……

——聚焦民生福祉,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建立健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形成统一、高效、顺畅的突发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组织开展12个市(州)、110个县(市、区)地灾防治常规驻守督导,构建起覆盖市州、深耕区县、辐射乡镇的网络式地质管家服务体系。先后开展全系统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专项演练3次,配合地方开展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和宣讲2.7万次,排查风险隐患点18.4万次、在建工程1.6万次,大大提升了专业技术队伍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平。

海螺沟重大地灾隐患治理项目

一件件成功避险案例力证“地质尖兵”实至名归。三年来,共协助地方成功避险60余起,特别是成功预警西充县南台街道鹤鸣东路后山崩塌被列为2023年全国地灾成功避险典型案例。在“6·1”芦山地震、“6·10”马尔康地震、“9·5”泸定地震、“7·20”汉源山洪泥石流等历次灾害应急工作中勇挑重担。通过地灾培训演练到位、预警信息传递到位、全过程排查落实到位、果断转移管控到位,坚持防范举措前置,在灾害面前赢得主动,展现了“地质尖兵”的风采。

——聚焦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更大作为。

牵头编制并参与实施的若尔盖山水工程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这是“十四五”来我省获中央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类项目;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亿元。全力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农业样品检测等重点工作,承担实施32个县(市、区)土壤普查项目,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立川西北、川南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成功开辟“地质+法治+生态”新赛道。提出“旅游康养+供暖+特色农业”发展思路,为雅安打造周公山、龙苍沟、石棉县地热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一线地质工作者

一项项探索实践破题出彩。若尔盖山水工程的成功申报和实施,为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动“两山”价值转化增效、建立草原特色产业示范带、探索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科学实践路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的成立,为地方相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审判提供有力的专业技术保障,助力地方政府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承担的西藏首个冰川、冰缘区范围划定及动态监测试点项目,提出成熟可行的冰川及冰缘区范围划定标准,为冰川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可借鉴经验。

——聚焦科技创新,地质新质生产力获得更大发展。

制定《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建地质科创中心12个、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18个,组建“四川省地热资源开采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四川深部锂钾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研究院”,实施重点科创项目23个,激励评选改革后局第一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打造地质科普文化品牌,开展科普演讲比赛,先后推出《沧海变桑田——四川盆地的前世今生》《地质“盐”味》《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三分钟带你了解硅化木的前世今生》《“岩”之有“锂”——金属锂的地质解码》等系列科普作品,获得业内外和社会广泛关注。

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科技地质”建设开创新局面。三年来,荣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首次开展的“空地一体化”地质勘查新模式被主流媒体重点关注,为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技术革新提供新的思路。科普文章《舌尖上的“矿物”——来自地层深处的井盐》获地球科学科普作品大赛一等奖,科普视频《三分钟带你了解硅化木的前世今生》获“科普向新力”网络科普联合行动“读者最喜爱的联合行动创作者”荣誉称号。

创新开展“空地一体化”地质勘查。图为地质工作者正在调试设备

——聚焦共赢共享,开放合作收获更大成效。

坚持更加主动对接部门需求、更加精准服务地方发展,先后与全省21个市(州)、相关省直部门、重点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工作,切实加强与新疆、西藏、甘肃、广西、重庆等西部地区地勘单位合作。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入沿黄九省(区)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创建联盟。持续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局属单位在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90余个。

一桩桩合作事项结出硕果。三年来全局战略合作伙伴增至78个,省直相关部门对地勘单位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勘单位的需求进一步凸显,地勘单位的影响力和公益性作用发挥进一步增强。各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实现了地质行业多省联动、融合发展,畅通了中央与地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渠道。

改革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地质队伍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不断在改革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四川地质系统自1999年属地化管理,到2012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再到2021年地勘单位改革,一直走在改革的路上。改革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党和国家赋予这支队伍的使命,只有适应了新的使命要求,我们的队伍和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

回望过去,四川地质的脚步走过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放眼未来,四川地质将继续胸怀“国之大者”,立足“省之要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在传承、创新、发展中推动“地质大省”向“地质强省”转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更大的“地质力量”“地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