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艾地调
近年来,朝着奋力建设国内一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及科研机构的目标,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地调院”)以“新”的姿态,用创新“策源”之功,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梳理近年来的“成绩单”,省地调院服务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事”,立足主责主业,彰显更强担当,为四川发展大局贡献地质工作“最强大脑”力量。
向“新”而行 加快形成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近日,2024天府数字经济大会上,四川省第二批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发布,省地调院 “找矿预测大模型数据集”名列其中。
省地调院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正在开展页岩气关键参数测试
“通过找矿平台原创的数据、算法和技术,将找矿模型建立周期由传统人工模式的3个月缩短至分钟级,数据处理效率提升5至10倍,着力为四川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省地调院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地调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以科研创新打造特色地勘单位。
向新而行,创新人才“雁阵”逐步构建——实施地球科学创新人才计划,44名专家受聘为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和青年专家;新命名成立劳模(工匠)、青年创新工作室30个,着力成为创新的“智囊团”、难题的“攻坚室”、人才的“孵化器”。
蓄势聚能,创新平台载体落子布局——首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成立由两名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建优建强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8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创新)中心,推动60余个科技创新平台实质化运行。
活力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以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为战略性新产业发展保障新资源、以土地精准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空间、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数字经济发展供应新数据、以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为高水平安全提供新支撑,多种工艺、体系以及实景三维应用平台、地质大数据资源库等一大批创新成果汇集,形成了技术领先、支撑全面的全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力量。近三年来,省地调院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省地调院综合所在四川可尔因地区业隆沟锂辉石矿区勘探
“围绕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和产业发展,我们正加快建设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抢占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制高点。未来几年,力争多项技术取得原创性突破、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省地调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新”护航 凝心聚力做好自然资源管理服务支撑
近日,“国土变更调查‘数智化’应用系统”正式上线,100余项核心功能,将切实解决人工处理效率低、质量保障困难、管理复杂等瓶颈问题,为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数智化支撑。
创新工作室授牌仪式
这是省地调院凝心聚力做好自然资源管理服务支撑的一个缩影。省地调院亮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为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地质灾害防治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做好基础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体系支撑。
看调查监测,省地调院承担40余个县国土变更调查任务,为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这是保护等级最高、面积最大、权属争议最多的登记单元,也是四川首个全面运用三维登记模式的自然资源。
看空间规划,省地调院探索建立“调查+策划+规划+整治+设计+用地保障”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承担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任务200余项,实施的雅安三强片区和德阳龙高片区等村规划项目成为全省乡村规划样板。
看地灾防治,依托全省唯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工程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实施地灾调查数据采集、实景三维应用、隐患识别监测等科研项目并推广应用,初步构建以卫星遥感(空)、大航程无人机(天)、微变感知边坡雷达系统(地)为主体的“空-天-地”地质灾害防治体系。2024年,在山洪泥石流灾情现场,相关技术应用“大显身手”,为开展灾情研判、灾害成因及抢险决策等工作带来参考。
省地调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省地调院将发挥四川地质工作“最强大脑”作用,加快发展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奋力建设国内一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及科研机构,更好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四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最强大脑”实至名归
创新力量雄厚,省地调院真棒
为四川地质事业点赞
新思路新办法,省地调院加油
科技创新,助力四川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