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诗
电动车和电池贴上专属“身份证”,一旦违规进入楼内就会第一时间报警。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开展了北京首个“5G-A组网无源物联技术”试点。据了解,5G-A全称为5G-Advanced,意为5G升级版,作为5G-A的一项“超能力”,无源物联网凭借5G-A技术将环境中的电磁波转为能量,来实现自身供能和数据传送,终端设备无需电源或电池。
小区里的车辆被贴上了“标签”
这样的智能化举措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电动车成为居民的常用出行工具,各地的电动车保有量激增。在此背景下,电动车违规入楼入户等现象屡禁不绝,进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稍加检索就会发现,此前,不少地方的居民曾将电动自行车或其电池等带入家中或者楼道充电,导致电动车电池发生爆炸,进而造成相应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严峻的形势威胁着公共安全,相关乱象亟待得到治理。此次北京试点在居民小区引入5G-A无源物联网技术,无疑就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电动车管理难题。而当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逐步嵌入超大城市的日常之中时,势必大幅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同时也能更好地节约城市日常安全管理中的人力成本,进一步清除由此类乱象带来的社区安全盲区。
小区里的出入口均安装上了传感器设备
我们都知道,电动车及其电池之所以频繁违规入楼入户,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充电的便捷。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一些老旧小区内因为前期规划前瞻性不足、公共空间短缺等原因,导致当下的公共充电设施建设不健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少居民的观念未曾发生转变,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动车违规入户充电的危险性,因而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是那个“例外”。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日常生活中,居民将电动车推进楼道充电、将电动车电池带进家中充电的情况并不鲜见。
面对这种现象,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想了不少办法。有的地方选择从法律法规层面入手予以规制,如北京在2022年就曾明确,把电动自行车推进楼道充电,可能将会对车主的个人征信有影响。有的则选择从拓展室外空间着手,通过对小区既有公共空间加以规划,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等,以缓解居民面临的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这些做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动自行车入楼道、入户充电的问题,但在日常监管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成本持续抬升等因素,还是会有疏漏。
此时,通过智慧化的技术手段给电动车和电池贴上专属“身份证”,就可以进一步“加持”管理方对电动自行车入楼道、入户等乱象的管理,实现查漏补缺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超大城市中的超大社区而言,相比于以往的摄像头监控、人工排查等方式,类似技术的积极介入,无疑可以提升这方面的管理效率。
技术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是要及时应用于公众的日常生活,如此,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回到此事去看,这一技术的运用,显然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良好示范,因此,公众也期待这一技术在试点过程中能够尽早加以磨合,并在更加成熟时运用于更多小区。
当然,也要提醒的是,相关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涉及业主姓名、电动车行走路线等隐私信息方面,不妨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加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