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闸!”12月19日21时,随着一声指令下达,内蒙古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至此,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量突破1.2亿千瓦,继续保持领跑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超过50%,新能源装机攻下“半壁江山”,成为内蒙古主体装机电源。历史性的跨越,比预期提前了整整一年。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外送量、电力总装机、电力外送量等指标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火电装机和新能源装机均突破1亿千瓦的省区。新能源装机超过火电装机,意味着内蒙古再次抢到能源结构转型的先机。
中广核集团在兴安盟建设了国内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
兴安岭上,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组如同钢铁战士,劲风吹过,桨叶旋舞;乌兰布和沙漠,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宛若蓝色汪洋,烈阳高照,涟漪层叠。北疆大地,从东到西,大干快上推进新能源建设的奋斗足音铿锵激越。
锚定“双碳”目标,聚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新能源产业高地,内蒙古正在以快马加鞭之势,如火如荼地推进新能源规模、质量、效益“三倍增”行动,打造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样板”。
一场变革:“质量双升”的深层次探索
“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标志着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迈出了关键一步,不仅对全区绿色低碳转型具有特殊意义,也为全国达成‘双碳’目标提供了内蒙古样本。”内蒙古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济师司咏梅说。
多年来,内蒙古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逐“绿”前行、向“新”进发,能源领域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深刻变革。2024年3月,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较2014年末增长318%,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变革,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
深冬,走进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新”风扑面,白色风机矗立,实时向园区输送绿电。在这个实现了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的园区里,新能源头部企业示范带动、上下游产业跟进配套,“风光氢储车”产业矩阵快速生长,新能源电池、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初现。
作为北方地区单体产能最大的电池工厂,远景动力一期工厂正在满负荷生产。
零碳产业园,只是内蒙古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微缩样本。内蒙古推进新能源产业,摒弃了简单的“发电卖电”模式,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开发,全产业链思维谋划。如今,新能源“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和“呼包鄂通”四大装备制造基地在内蒙古强势崛起。“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招引头部企业,内蒙古‘风光氢储’全产业链条基本贯通,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创新高地。”内蒙古能源局局长于海宇说。
强大的产业集群,完整的产业链条,强劲的发展态势,在速度和规模、质量和效益以及时空分布上的统筹谋划中,无不体现着内蒙古对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
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有序利用方案》,按确定时序分步开发,避免竭泽而渔,给子孙后代留好家底;加强与“三区三线”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推动新能源开发向“沙戈荒”地区集中集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采取土地入股、以工代赈等模式,实施光伏扶贫、乡村振兴工程,开展“驭风沐光行动”,让新能源开发红利惠及百姓。
内蒙古能源杭锦风光火储热生态治理项目。
一次超越:上下“一盘棋”的合力攻坚
“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了,不容易啊,这成绩里我们也有份!”听到消息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内蒙古能源集团新能源公司蒙中中心副总经理吴金杨流下热泪。从业几十年,吴金杨见证了内蒙古新能源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至今仍然奋斗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150万千瓦光伏草业项目现场。
内蒙古的新能源呈“加速度”发展,装机规模从2022年的6000万千瓦到2024年的1.2亿千瓦,仅两年时间就翻了一番。“实现这样的惊人跨越,是资源优势、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升级的合力推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赛男说。
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正酣。
国家项目、政策、资金源源不断注入,成为内蒙古新能源发展的强力“推手”。内蒙古先后获批国家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及“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文件,无不对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给予坚定支持。2024年,内蒙古争取中央财政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达46.99亿元。
远景蒙新集团巴彦淖尔大型叶片制造基地,具备年产400套100米以上超大型复合材料智能叶片及产业配套能力。
内蒙古是我国风光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其中风能资源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占全国的21%。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理论可开发量位居全国首位。在主动作为、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内蒙古探索出特色新能源发展模式,让资源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
库布其沙漠深处,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如“蓝色长城”绵延不绝。这是鄂尔多斯“光伏长城”项目,光伏板铺设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2024年,内蒙古创造性实施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用新能源开发带动沙化土地治理,产生了“1+1>2”的多赢效果。当前,一体化工程已实施新能源项目2727万千瓦,完成治沙面积238万亩。
自治区出台加快新能源和电网工程审批建设13项措施,新能源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间由过去的半年压减至3个月,集中式光伏项目办理时间缩短至1个月。2022年,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300亿元,是2021年的5倍多;2023年,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700亿元;2024年前11个月,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612亿元。
一个拐点:敢啃“硬骨头”的闯关探路
提前一年实现“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目标,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来到了新的拐点和关口。
“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转型,不只是简单的容量替代,而是电量替代;不只是新能源装机量超过火电装机量,而是新能源发电量超过火电发电量。“内蒙古新能源发电量,已多年蝉联全国首位,但距离新能源成为全区第一大电源还有差距。2023年,新能源发电量1665.3亿千瓦时,仅占全部发电量的21.8%。”司咏梅说。
推动新能源尽快“立”起来,能源结构转型真正“转”过来,已经站在新拐点上的内蒙古,还有哪些难关要闯?
并网和消纳是新能源发展的“两翼”,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中之重,也是内蒙古新能源产业难啃的“硬骨头”。“要破解这些难题,内蒙古还需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提升本地消纳水平、加快外送通道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与政策措施等方面勇敢闯关。”李赛男说。
今年5月,察右前旗50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首台风机完成基础浇筑,目前项目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
破解消纳难题,做好并网文章,内蒙古一直在探路。充分利用“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的特有优势,内蒙古逐步摸索出“保障性与市场化并重、大基地与分散式共存、本地消纳与电力外送协同”的发展方式。截至今年11月底,内蒙古累计批复市场化并网项目超200个,配建新能源规模超7000万千瓦,探索市场化项目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氢能和储能新赛道上,内蒙古也在发力,为拓宽新能源应用场景、解决消纳难题提供了多重选择。在接下来的冲刺中,坚持“源网荷储”协同推进,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内蒙古的清晰目标。
圣圆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
电源和电网建设方面,要统筹优化新能源规划布局,确保“沙戈荒”大基地、“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等重点项目如期建成并网;用足用好国家支持政策,超前规划实施强网、联网和外送工程,开展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发展智能电网。
消纳和调节能力提升方面,要全面推广绿电交易,开展合金新材料等高载能行业绿电应用,创新绿色算力、电算协同等“新能源+”应用场景,确保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坚持“集中建、集中储、统一调度”,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持续提升电力系统深度调节能力。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面向未来,内蒙古的绿色远征还在继续。
记者:许晓岚 康丽娜
图片来源:草原云
编辑:孙净易
校对:董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