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仿佛全世界都在告诉我们,咬咬牙坚持一下,考上高中、考上大学、考上这个、考上那个的时候就好了。现在,我该考的都考上了,然后呢?”在上期预告中,一句“然后呢”,无意中拷问了各个年龄段的人。这种“心空”,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兴趣爱好以及对生活的掌控权和热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空虚感,感觉生活失去了方向。表面上看起来一切正常,内心却被掏空了。心空到底有没有解?有!下面就是答案:
我就是心空。总是玩后又开始愧疚,找不到感兴趣的事,真的很痛苦。我没有想做的事,现在在备考,更加忧虑,怕自己没考好,怕自己比不上之前的同学,怕我落别人一大步就再也走不动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心里焦虑,想去做,但是又做不好。现在越来越无所谓了,再也没有干劲了,我不想这样,我想加油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偶尔我又不知道目标到底是什么,总是没由头地想哭。@讨厌物理
我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义,考上了高中有什么意义,上了大学以后又要干什么,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上了职高就没前途了,我的人生就像是混在地基里的一颗小石子,可有可无。@冬夏野
作为一个初二升初三的学生,每天都在过着重复的生活,早上六点起床困得要命地去学校,一天下来,每天晚上都是八点半吃完饭开始写作业到十一二点,偶尔可能还好,但每天都是如此,机械性地活着,真觉得没意思。@Dog---king
打开手机不停刷,停不下来,停下来的空虚更使人煎熬,脑子像过电影一样乱糟糟,还会吃东西上瘾,玩游戏上瘾,也不是东西多好吃,游戏多好玩,就是想用这些东西填补空虚。@辉姑娘
感觉记忆力越来越不好,对学习生活任何事情都不放在心上,没有热爱,没有一件事是真心去做的,都是被迫的,吃饭、睡觉、学习、耍手机,都没有开心的感觉,都是为了耗时间,每天情绪都挺抑郁低迷,几乎没有表达欲,每天像行尸走肉。@迷人的大反派
我就是这个感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朋友,也或许是没有很好的成绩,我觉得我太累了。我现在上初中,以前一听就一蹦三尺高的事情,比如吃大餐、去游乐场,现在都觉得没意思。我身上还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所有人都希望我可以继承我祖辈的智慧,所以我到底应该怎么办?@雨晴
我已经连续45天都是这种感觉了,我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我除了学习好,一无是处,爸妈也管得不怎么严,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蘸一口卫枝酱
我就是属于那种家里管得很严,在别人看来是很听话的乖孩子,可是现在在学校,每天感觉前途迷茫,白天不想看书,不想学习,不想出门,晚上又会一个人想,觉得自己一整天都没干有意义的事情。每天想躺平却又不敢躺平,经常活在焦虑的情绪中,有的时候真的感觉很崩溃,但是又怕室友看到自己哭,就偷偷哭一下然后继续装作很坚强的样子,继续干必须要做的事情,可是每天活得真的很累。@扎闰土的猹
我觉得会不会是因为其实明明我们都是普通人,却被灌输要变优秀,不停地往前、往前、往前,可是却不知道哪里才是终点。@思疆Star
生活的模式固化,缺乏十分必要的社会实践,包括适当的体力劳动,让我们对价值的追求单一化。过度夸大知识学习,忽略社会实践,隔绝社会交往,让我们空心化、空虚化!@Francis福生
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却没有教会他们生活。生活并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和课后的家庭作业,而是需要身入其中去感受。路边的小水沟,天上的圆月,市井的烟火气,郊区的静谧,还有人情冷暖,好的坏的都去感受,这样孩子才能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需要过于追求人生的意义,人对意义的理解会变化,当有意义变作无意义时人要如何自处,发现自我,存在即是意义,生活就好。@QQ
孩子们缺乏对真实现实社会的认知和了解,认知也有触角也会长大,如果被保护太好,触角伸展被堵,孩子们的心里就会充满了迷惘,失去了思考的方向。@欢唱的小溪
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就是从小到大被家庭、社区保护得太过所以才脆皮的,他们除了被动地按着家里人给予的安排去走就没有学会自己认识自己,这就是空心的根源。@黎哲翀
为啥空?因为只看结果呗。就知道对你说“你一定要产出苹果来”,却从来没人告诉你“具体怎样做才能产出苹果”“产出苹果来对你的益处是什么”,甚至“苹果是什么”也没人给解释一下。你一个人摸摸索索很多年,虽然一直在忙在努力,却也一直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究竟有没有“产出苹果来”以及“你们说的苹果到底是个什么”。@浮童子
我是一名80后家长,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些孩子从未真正获得过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照顾确实是无微不至,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从小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养大,父母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啥都不让孩子碰,即便从幼儿园起,老师就一直在强调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些父母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生活上依旧把饭菜端到嘴边。孩子看着忙得团团转,其实能自己做主的事情少之又少。谁都受不了像个傀儡一样被操控,有的叛逆爆发,有的被动顺从,就变得眼神空洞,面对未来也只剩下迷茫二字:你要我听你的,我既然抗衡不过你,那我就做个听话的提线木偶,彻底听话好了。@楠
我是河南的一名高中班主任,我们班也有像这样眼神空洞,“推一步走一步”的孩子。两年来我尝试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当孩子意识到“我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乐观精神会让我和家长都感到惊讶。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适当放手,做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在可能的限度里尽量让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哪怕只是允许他们自己计划一次家庭郊游,自己举办一节班会,甚至只是做一盘自己喜欢的菜,都能让孩子们认识到他们有能力、也必将成为自己人生乃至未来世界的主人。@韶
少时空心,长大也空心,究其原因,是我们社会对人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是大家都要按照一个普世的优秀的范式来过,最终就会形成内卷。我们要从哪里开始改变呢?也许是教育吧,告诉孩子,人生的方向有许多,选择自己热爱的就行,让孩子从小就有探索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许是家长吧,鸡娃不如鸡自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孩子建立自己的精神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也许是需要社会再进步一些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给更多的时间让社会发展得更加包容,让每个人都没有后顾之忧,真正的释放自我的潜能,也许到那个时候,我们所期盼的才会真正到来。@张屋用一~~
其实,我也是经过抗争独立的,绝大多数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好,他们的本意并不是想控制孩子。亲子双方多多互相尊重、换位思考,多修正自我,少苛责对方,勤思考多包容,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承担责任的人——孩子,还是可以重归正常轨道的。家长看到你真正地努力了,也没有跑偏,他们会为你自豪的。@豆花饭
这个话题我太有感触了,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住在一线城市,家庭条件中等,个人条件也不错,从初中到博士,每一步都按部就班地按照父母的规划考学,也都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但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觉得自己是个“空心人”,除了满足父母的要求、满足别人眼中对六边形战士的幻想外,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有何意义。因为每一次达成了他们的期待,我本来想松口气,但很快就会被指定下一个任务。
我思考过很多种方式,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比如,去参加陌生人社交,通过和他人聊天了解更广阔的世界;逛博物馆、看展、听脱口秀歌剧戏曲等等。后来发现,这些尝试只是暂时让自己脱离了“无意义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现在我尝试与自己和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解,试着热爱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然后惊讶地发现,父母给我安排的选择似乎是最适合自己的,这条路既能让我有一定的成就感,又不用过得太累。想通这一点之后,我的内耗就少了很多,遇到困难也不逃避了。
希望以上这些可以对有相似经历的伙伴有所启发。“空心”不可怕,只要持续自我探索,总有一天会找到人生意义。一起加油!@momo
家里是中部农村地区的,小时候家里贫穷,温饱都是问题,但是家里人很重视教育,拼命供我读书,读到研究生毕业,直接进了某省厅工作。读完就好了,意味着读书给你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与命运抗争的机会,如果我不读书,那么我的命运大概也是种地或者进工厂干技术含量低的机械劳动,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创业也非常艰难。读书不是为别人而读,归根究底是为了自己更好的人生奋斗,当点亮自身时,为这个社会做的贡献也更大。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上学时并不懂太多,工作后自会明白。@娟子
我应该算不空心的人吧。小时候是有志向做老师、做编辑的,慢慢长大发现念书,考高中,考大学都很难,现在发现找工作也很难,很多梦想都“搁置”了,就觉得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好了。但我也不是完全没目标,我自己是很愿意好好生活的,觉得难受了就去看看早上的菜市场、傍晚的公园,处处都是人间烟火气。这应该跟我小时候“放养”模式有关,我能感受阳光、欣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对于家庭,希望自己能挣钱让父母亲人过得更好,这当然是因为亲人给了我很多爱,尊重我的想法。虽然他们一度认为中考不好是因为我花了太多时间上网,实际上那个年龄我只要不学习,玩什么都行。还是很感谢互联网让我看到更大世界的,不然我为什么要走出大山呢?对于社会,虽然我好像没办法做出科学家那样的贡献,但是我可以传递小小的温情,这是我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意义。@挑灯向晓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多数人都被挟裹着向前,孩子们也被动受影响,一直被督促着向前。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慢下来,慢慢吃饭,体会饭的香;慢慢走路,体会沿途的风景;孩子们慢慢长大,体会成长过程的乐趣;慢慢学习,体会学习的意义!活在当下,体会真实的人生!@四叶草
广西妇幼保健协会妇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 雷灵
像这样有“空心”表现的孩子,我们在门诊也有碰到过。这些表现跟抑郁症有一些相似之处,常被家长误认为是抑郁。“空心”的孩子当中有不少是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成绩好、人缘好,也不叛逆,他们出现“空心”的原因往往不是受到了挫折、创伤或其他刺激。所以,并不是说孩子“一切都好”就不必担心心理问题了。当孩子出现了“空心”的表现时,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给予足够重视,适时、视情况进行干预,引导孩子关注眼前,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参与校园与社会上的各类实践活动,包括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找回自我、找回“存在感”。(采访记者黄凯莹)
新华社记者 陈露缘
孩子的心如何被填满?在一次采访中,我看到了一种温暖的回答。
在广西藤县第六中学,一所建校只有几年的中学,办公楼上“视学生为宝贝”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走进这所学校,孩子们都会主动迎上来挥手问好,甚至在教学楼走廊上的孩子,也用力挥手,大喊“老师好”。
当我还在感慨孩子们真有礼貌时,老师们的回复让我出乎意料——“宝贝们好!”
这所学校无论孩子成绩高低,都会被老师们称呼为“宝贝”。老师们对孩子的关心,也远不止一句称呼。成人礼带孩子们集体抓鱼、毕业颁发宝贝证、开设信箱听孩子们的倾诉,孩子们的意见第一时间整改……
这所学校的孩子,也许在成绩上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们知道成绩的高低不会影响老师将他们视为“宝贝”的态度。他们是被看见的,是被尊重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正常的人存在的,我想,这一份尊重和温暖,也许无法直接帮助孩子们提高几分、做出几道难题,但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化作他们前行的动力。
“一声宝贝,一生宝贝。”这是藤县六中孩子们给校长的“告白”,也无不是“爱的教育”的意义所在。孩子的心用什么填满?我想,爱和尊重是不能忽视的答案。爱人如养花,心中有爱一定能滋养出更丰盈的幸福感,以对抗人生的低谷时刻。
孩子心空,原因不止一个。但无论怎样,它是有解的。作为第一责任人家长,首先,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支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时候,仅仅是一个愿意聆听的耳朵就能为他们带来极大的安慰。其次,鼓励孩子探索不同的领域,找到真正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论是艺术创作、体育运动还是科学研究,任何能够激发好奇心的事物都是好的开始。再次,与孩子一起制定短期及长期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切实可行。完成每一个小成就都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对于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同时,家长和学校可以通力合作,教会孩子们如何处理失败,将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终点,引导他们建立起健康的、非单一的价值观,学会独立思考并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
来源:半月谈
策划:苏娅 张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