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若

老人生病了谁来照顾,向来是困扰不少上班族的难题。据报道,近年来不少地区开始积极回应这一诉求,尝试推行“子女护理假”制度。假期长度一般在5天到20天,休假条件因地而异,如“父母患病住院”“父母年满60周岁”“独生子女”等。

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加深,“子女护理假”已非某个特定群体的短期诉求,而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依然以居家养老为主,“子女护理假”若能广泛落地,对于老人获得更好照顾护理,有着重要意义。眼下很多地方的“子女护理假”仍限定在“独生子女”范围。可当今社会流动程度较高,即使拥有多个成年子女,也未必跟父母居住在同一地方。因而,破除一些限定条件,让所有子女都能有休假护理老人的机会,也很有必要。

“子女护理假”的必要性不难理解,难的是让上班族敢休、能休。当下,育小与养老是每个人都关切的两大社会话题。如果说生育关系着社会利益,那么养老的成本也应由社会共担。此前,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仅育儿假一项,企业平均每年要为每个休假职工花费“1.72万元”。因此,很多时候育儿假无法实现应休尽休。如今,“子女护理假”适用人群更广,若成本也全由企业来承担,支出压力可想而知,落地效果或难言乐观。

换句话说,任何假期的落实,固然直接关系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也与用人单位的成本紧密相连。若不能考虑到多方面的情况,统筹建立更公平、更多元的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最终不免会催生“不敢休”的尴尬,以及“休假把工作休没了”的矛盾。

休假问题一直是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之一。平心而论,我国公共假日并不少,各种声音频出,主要还是“带薪休假”等落实情况相对参差。此前有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带薪年休假天数为10天,但实际人均享受天数为6.29天,其中民营企业职工还不足4天,超过72%的民企职工未完整享受过年休假。这背后是法律问题,更是经济问题。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约束,为职工维权提供更多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做足托底工作,比如通过减免用人单位缴纳的税费等方式,最大限度让休假的压力适配、成本可控。如此,才能调动社会的整体积极性,形成更广泛的休假共识。

休假是为了张弛有度,也是为了履行家庭义务,更多陪伴和照顾家人。协调好各方责任、义务,落实好各项休假制度,夯实的是员工的获得感,提升的是社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