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理 刘月蓉 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我们公司是全县年出栏生猪规模最大的养殖企业,得益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实施,以前的‘废沼液’变成种植基地的‘农家宝’了。”12月12日,在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金堂村巴山牧业青峪猪养殖基地,一台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粪肥还田专用车停靠在粪污沼液池旁等待装液。按照农时季节,粪污沼液将分区域运往各个田间地头,帮助种植户“打底肥”。
近年来,通江县以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建立农作物粪肥还田技术模式,推动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和耕地质量提升,促进种养适配、生态循环,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养殖粪污曾是我们公司发展的一大难题。”巴山牧业企业负责人张育贤介绍称,经过处理后的肥料,在完成生物菌剂处理、送检合格后,由专门的沼液运输车运往各大种植基地进行施肥灌溉,可用于改善土地质量,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种养循环一头连接养殖,一头连接种植。在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数台装有沼液的运输车通过高压喷枪将沼液均匀喷洒到油菜田里,干粪施肥车则将经过干湿分离后的有机肥均匀撒施到田地里,既有效解决了粪污处理难题,又提高了土壤地力肥力,真正让畜禽粪肥这个“生态包袱”变成了种养循环的绿色财富。
通江县三溪镇桅杆坪村集体经济负责人蒲建军也尝到了种养循环项目带来的甜头。“这种模式真得好,不仅能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地质量,还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蒲建军表示,过去村集体经济种植青花椒的产量(干重)只能达到90kg/亩,施用了沼液和有机肥后产量提升到了120kg/亩。
“我们开展了大量田间试验,建立粪肥还田监测评价机制,实时监测粪肥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的影响。”通江县土肥站专业技术人员周柳介绍,通过试验数据分析,相比于常规施肥,有机肥替代施肥对土壤肥力提升和作物产量增加更显著。在农产品品质提升方面,施用有机肥后玉米的粗淀粉、籽粒容重明显提高,水稻、油菜的籽粒磷含量也有一定提升。
近年来,通江县依托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构建“政府引导+服务组织运作+养殖户参与+种植户需求驱动”的利益联结机制,变“粪污”为“粪肥”,实现种养分离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一体产业发展模式。
据统计,自项目启动以来,全县累计施用粪肥40.9万吨,完成粪肥还田面积34.2万亩(次),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7.86%,县域耕地质量等级提升了0.31个等级。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