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泸州观察 周梦颖 文/图

12月10日下午5点,泸县海潮镇的泸州市锡林养殖专合社内的鲈鱼准备“开饭”,只见13个2.2米高,直径25.5米的水桶一个挨着一个,待专合社负责人赵锡林拿着装满饲料的碗,通过架在水桶之间的桥走到水桶边撒下一把鱼饲料后,“躲”在水下的鲈鱼瞬时跃出水面,争相抢食。原本平静的水面,“扑腾”了起来。

为何鲈鱼养在水桶里,而不是在池塘里?

“以前这片地没有池塘,如重新开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并且一亩鱼塘最多只能养殖1000尾鲈鱼,产量受限,也不便于后期清理排泄物以及含有饲料残余。”赵锡林解释了相关缘由,并举例:现在一个水桶内养殖的鲈鱼可以超过20多亩池塘鲈鱼的产量,水桶的大小也是根据现有面积来制定设计的,将现有土地最大化利用。

当前,养殖基地13个水桶分别养了1.3万尾鲈鱼,于2024年5月投苗,而鲈鱼生长周期一般6至8个月,长到1斤左右就可以出桶售卖。

“目前鲈鱼长势良好,初步计划将在明年端午节前后可上市销售。”赵锡林说,鲈鱼的市场售价一般每斤20元。根据市场行情,赵锡林算了一笔账:“今年鲈鱼养殖基地投放了17万尾鲈鱼苗,预计可带来400多万元收入。”

在桶内养鱼除了能提升产量,桶内的水也是不断循环流动,实现24小时持续增氧、水循环。这是该基地采用的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各个桶里都装有进水口、排水口、增氧机、水车等设备,并且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操控桶内的多种功能。

“不管是水、电,还是增氧,都可以在手机上操控,如果增氧机停了,手机马上就会报警,也可以在手机上调控各个桶的水、深度,很方便。”专合社工作人员杨均说。

赵锡林介绍,鱼儿“退塘进桶”后,在桶内通过人工投喂生长,桶内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含有饲料残余的水体,经过排污管网抽出,再经生态水池物理过滤和生态净化后,重新注入桶内,形成一套闭环的循环利用系统。“清洁循环利用的水体,也使得养殖桶内可进行高密度养殖。”

除此之外,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还能让鱼的粪污通过发酵成为肥料,可以为基地种植的牧草、蔬果等提供养分,实现产业多样化发展。

据了解,泸州地处四川东南、川渝滇黔结合部,近年来,泸州深挖气候、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大力推进水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健康发展。202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1.15万吨,养殖品种有鲈鱼、小龙虾、胭脂鱼、岩原鲤等,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23.5亿元。预计202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1.67万吨,较上年增长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