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答: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从短缺经济开始起步,我们更加注重以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要素驱动等为特征的增长速度,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对以生产效率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为特征的发展质量更加关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要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绝非旦夕之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保持战略定力,长期坚持高质量发展。

从理论维度而言,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改善的长期要求。高质量的生产力形成、发展需要推动核心生产要素跃迁升级,而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也必须随之全面而深刻地调整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指出,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其在组合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这一规律的长期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通过短期的培训或教育就能实现,而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长期、系统的培养和提升;第二,劳动资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劳动资料的种类、范围、规模、内涵等均发生着变化,劳动资料的更新和迭代需要长期持续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第三,劳动对象是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和技术革新不断变化的,不仅体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的改进,还体现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是人类对自然认知和利用方式长期深化和发展的过程;第四,与生产力关联的生产要素组合和结构的变化,要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来实现,这种探索组合效率和生产效率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长期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从历史维度而言,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长期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立足新时代、新阶段,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均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迎来革命性巨变。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持续加大。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没有改变,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较多深层次矛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的科技创新还存在堵点卡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还需长期培育,新型生产关系形成还面临诸多新挑战。对此,只有坚定不移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从价值维度而言,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长期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我国在基本实现人民温饱、全面小康的基础上,人民需求满足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的需求结构、需求层次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发生变化。不仅对基本生存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就业、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之不匹配的矛盾加剧,成为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等的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而各区域各领域存在数量和质量的发展不充分,也意味着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因此,要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唯有长期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从现实维度而言,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要求。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将有超过14亿的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意味着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意味着要站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既要为发展创造有利的和平环境,又要通过发展促进和平,最终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前所未有,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保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既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又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和平发展。历史和现实证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立足历史新方位,长期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