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内江观察 张啸 内江市东兴区融媒体中心 郭小渝

12月9日,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了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东山村。刚踏入黄新伟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股浓郁的菌香便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整齐排列的蘑菇大棚,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在阳光下闪耀。大棚内,温度与湿度被精准控制着,营造出菌菇生长的绝佳环境。

步入大棚,只见一排排菌包错落有致地堆放在架子上,像是一个个孕育着宝藏的神秘容器。有的菌包上已经冒出了鲜嫩的菌菇,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一把把精致的小伞,有的则像簇拥在一起的花朵,色泽温润而诱人。工人们在其间穿梭忙碌,动作娴熟地检查着菌包的生长状况。

大棚内的各种菌类。郭小渝 摄

坚守二十余载,种菇路漫漫

“我从1998年起就投身于食用菌种植领域,最初跟着表哥学习技术时,心里虽有对未知的不安,但更多的是对这个产业发展前景的笃定。”黄新伟说,“当时看到食用菌市场的潜力,我就坚信只要用心钻研,必能闯出一片天。”

1999年,黄新伟踏上自主创业之路。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时,我也曾担忧焦虑,但一想到这个产业的广阔前景,就又充满斗志。技术不成熟让我压力巨大,那些日子几乎时刻守在菇棚,仔细观察菌菇的每一丝变化,绞尽脑汁解决问题,因为我知道只有迈过这些坎,才能走向成功。”

凭借对产业前景的坚定信念,他熬过无数艰难日夜,种植规模从最初的10万个菌包逐步扩增到如今的300万个。

黄新伟在查看蘑菇生长状态。 郭小渝 摄

创新谋发展,共走致富路

黄新伟深知,在竞争激烈的农业市场,因循守旧难以为继,创新才是食用菌产业壮大的关键。“不能仅满足传统模式,要突破,在提升产量时确保品质卓越。”他说。

传统零售模式弊病诸多,依赖层层分销,利润遭严重挤压。销售范围局限于周边农贸市场与小超市,信息不畅使消费者难识产品优势,市场竞争力弱。遇市场波动或区域饱和,食用菌易滞销,菇农承受价格与库存双重压力。

为此,黄新伟大胆投入资金,引入先进菌包生产流水线设备,开启工厂化、智能化、设施化发展新篇。“设备运转那一刻,我深感产业向现代化大步迈进,产量与质量有了坚实依托。”他欣慰地说。

经营模式上,他探索“基地 + 农户”模式,带动村民致富。“我为农户提供菌包与技术,他们依规种植管理,我统一回收销售。”村民李秀华受益颇多,感激道:“在这儿工作,月入2000元左右,生活改善,还能顾家,日子有了奔头。”

黄新伟还借力电商思维,借互联网破零售困局。他组建专业电商团队,在各大平台全方位展示食用菌产品,从种植过程的绿色有机,到生长环境的天然纯净,再到营养价值的丰富多元,一一呈现,赢得消费者信任。依市场与消费者反馈灵活调整产品种类与包装,如推出家庭小包装与礼品精装。

他还积极投身电商直播,当起主播介绍菌菇特色与烹饪妙法,与观众互动答疑,让消费者直观深入了解产品。

如今,黄新伟的食用菌产业成当地农业支柱,年均产300万菌包,年产值超500万元。他的成功改变了自身命运,更点燃东山村致富希望。“下一步,我将扩规模、引新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黄新伟满怀豪情,“我期望带动更多村民致富,让东山村愈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