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李媛莉

制造业如果有心脏,那一定是机床,它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又称“工业母机”。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不久前发文《中国的“制造业之痛”,如何化解》指出,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和消费国。但是,中国只在低中端机床领域基本实现自主可控,高端机床仍被日、德等国家卡着脖子,“大而不强”的困境依旧。

该智库文章表示,我国自上而下有一整套支持体系,鼓励机床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却难以有效支撑本行业实现高端化。原因与行业特征有关,譬如本行业高度离散,每个细分领域的研发和验证投入都极大。再如,有别于高铁、卫星、航空航天等服务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业,机床是高度市场化的,因而阻碍企业取得进步的,不单是达到技术指标本身,而是在成本可行的前提下达到相应技术指标。当前专项资金的使用多依赖行政手段的人为配置,大量流入国企央企,进行的研发活动更专注“技术先进性”而非“成本可行性”,便导致广大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难得到充分激活。

综合研判行业特征与现行政策后,文章提出四点对策建议以推动“工业母机”高端化发展:

第一,基于机床行业高度专精化的特征,选定具有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专项支持成本可行前提下的技术突破,鼓励专机定制研发。比如优化首台套和技改的奖补,从偏向对企业已打开市场之后的事后支持,转向对研发过程支持。

第二,文章认为“政治站位”极高的政策,容易使地方政府在执行时罔顾自身实际,造成低效重复建设。建议中央层面政策制定可框定大致领域,而出台何种具体奖补措施、具体针对哪些应用场景等,应放权地方,令其基于自身实践探索。文章还提醒,针对民用领域,在专项资金和国有产投基金的使用上,要强化市场化机制,减少直至杜绝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区别对待。

第三,为解决高端机床“迭代难-进入难-迭代难”的死循环,建议地方政府以下游民用领域国企为抓手,鼓励机床企业与下游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和测试验证。还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采购国产高端机床的企业予以奖补等。

第四,我国制造业人才多被互联网等高薪行业吸引,机床行业中等技术型人才匮乏。因此,针对行业工程师级别中等技术人才的奖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也应该作为发力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