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潇
地域文学常常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场域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当地百姓的心灵世界与生活变迁。段蓉萍的《在菜籽沟里醒来》正是一部深入新疆大地灵魂深处的佳作,它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与多元的视角为媒介,向读者展开一幅绚丽多彩且饱含深情的新疆人文画卷,引领读者踏上一场震撼心灵的生命之旅。
文章开篇,伴着密密匝匝的云朵在凉爽的81岁刘存德和80岁苏艳芳两位老人位于菜籽沟的土坑上醒来,此地被摄影师与画家视作“人间天堂”,这独特的苏醒场景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如梦似幻的基调。刘存德老人从羊倌到自学成为人人称道的木匠,其坚韧勤劳的一生,犹如一颗璀璨星辰,在这片土地的人物群像中闪耀独特光芒,他是新疆平凡劳动者的典型代表,背后凝聚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书中像这样生动刻画的人物众多,如跟随部队进入新疆、扎根和田团场的山东子弟兵刘文义,以及岳普湖辛勤劳作、实现脱贫致富的布合丽切木等,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建设美丽新疆的宏伟篇章,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现。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之法,从天山脚下启程,于天山的静谧怀抱里感受世界的静美与时光的柔软,仿佛伸手便能触摸到博格达山的皇冠,骑着记忆的马车跨过彩色拱桥,渡过汹涌的河水来到柏杨河村的小院,心底不禁涌起“蝉鸣悦天耳,南风流如水”。这一路的风景切换,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与情感的交融之旅,柏杨河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微风,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承着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
顺着解放前裱糊匠曾祖父招揽生意的声声吆喝,推开解放前乌鲁木齐的老北门,往昔繁荣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零食、杂耍和孩子们的嬉戏声中来到红山商场,于此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连片的芦苇湖、亮堂的水塘,水天一色的美景令人沉醉,稻田里似有龙狮共舞,好不热闹。这一段对乌鲁木齐的描写,犹如对新疆城市发展脉络的一次深情回溯,在岁月的光影交错中,展现出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从老北门的历史遗迹到红山商场的现代繁华,我们看到了新疆在时代浪潮中的不断演进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相互交织、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随后,作者将视角转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二牧地河。在工业化与农业化进程加快的节奏中,关停并转污染企业,架起新桥,修建起古色古香的贡米巷。这里汇聚本土特色美食,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享受美食、欣赏夜景。读者仿佛能与它对话,感受它的低吟,自身的喜怒哀乐也能被它细细品味。贡米巷的兴起,像是新疆在时代浪潮中积极探索发展与传承地域文化的生动写照,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它不仅仅是一条美食街,更是新疆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新疆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表达。
跟随冯其庸、杨镰的脚步,穿越遥远的时间长河与千年的丝绸之路,去往“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秧山”的古城寻觅古城遗址上的陶片,探究千年古城的秘密,与众多人一同追寻更广阔的天地与更美好的生活。此段旅程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寻,在古城的残垣断壁间,触摸新疆历史的厚重,感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的深刻痕迹,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例如“撞向时光”部分聚焦于“喀赞其的门”“魂牵梦萦话奇台”等话题,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疆历史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宝库之门,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不断交流交融,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每一片陶片都承载着往昔的记忆,每一处遗址都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它们如同历史的证人,默默地诉说着新疆古老而辉煌的过去。
作者继而驱车参观木垒县博物馆,在刻着“咬牙沟”三个字几百公里的石头记忆里,在悠远的驼铃与急促的马蹄声中,重返2013年夏天的咬牙沟。这里生机盎然,充满鸟语花香,见证着过去与将来的传奇。畅游鸣沙山,品尝具有木垒特色的八大碗,去雀仁乡看雪,或约三五好友前往几十公里外的东天山国家公园徒步,亦或与友人一同蹚过东天山水磨河,翻山越岭抵达天山天池,开启一场难忘的徒步之旅。于冰雪中,能体会到旷达自由轻松的心绪,感受到画家画布之外的独特景致。
靠坐在青石上,一扫平日的焦躁与抑郁,心轻如雪,与美好不期而遇。亲近自然,放飞心情,细心品读天山一线的每一座山,踏入化石沟,穿越时空,近距离观察化石沟的地质博物馆,想象远古时代的动人心弦的故事。
在冰雪中徒步,放下牵绊,重返和田,参观第十四师团纪念馆,了解和平解放和田的光辉历史。走进老兵养老院,拜访健在的老兵,聆听他们守护祖国边疆、建设和田的日日夜夜,感受那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里军人们的奉献与牺牲,再次与和田结缘,用手中的笔书写那里的动人故事,为那里的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和田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无数人的热血奋斗,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醇厚。
和田令人心生亲近之感,而岳普湖这座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小城,单是听闻其名便满是憧憬与期待。在盐碱地里种出的水稻,让海水化为滩涂,使戈壁飘溢着米饭的芬芳,更有万千萤火虫飞舞其间,如梦如幻。在稻米的清香与如红酒般醇厚的晚霞中,来到夏里恒·别克家在木垒雀仁乡的牧场,煨烤肚包肉。在浓烈袭人的酒香里,品味那皮脆肉嫩、肥而不腻的美味,对草原的未来愈发充满信心与期待。岳普湖的水稻奇迹,是新疆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抗争、开拓创新的有力见证,彰显出生命的坚韧与无限可能。
在美好的幻梦中,聆听记忆河流中的风声,被其牵引至水磨河边,化身蹚水的佳人,见证生命的奇迹,欣赏梦幻般的杏花,目睹美丽的塔古族青年骑着牦牛的英姿,瞥见塔古族姑娘羞涩的笑靥,聆听悠远鹰笛的回响。与黄成耀一同走进军营,磨砺意志,在阳光的照耀下与各族百姓亲如一家,让边疆的建设如朝阳般奏响动人乐章。
一路向北,搭乘拉芒硝的卡车,靠近蓝色的海子,脱鞋踏入那冰凉却不刺骨的海水,探寻海水的奥秘,领略那一边绿、一边黄的奇妙景致,感悟人间的温暖与富足。被海子的魅力所俘获,
若说海子引人探究,那么巴里坤烽则令人过目难忘。这些矗立在戈壁荒漠中的烽火台,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却依旧雄姿英发,散发着阳刚之美。随作者来到新疆境内的最后一个奎苏烽火台,仿若置身远古金戈铁马的战场,聆听那激昂的号角声。
翻过松树塘,聆听著名作曲家黄怀悔的《赛马》,感受草原的辽阔与壮美,体悟牧民们的喜悦心情。与慧明一同追逐星星,做那逐梦之人,追寻生活的美好与光明。走进喀喇昆仑山,借宿于老乡家中,与之共同做饭、劳作、闲聊,体验景区之外的独特风情,品尝香喷嚏的大杂烩和热热腾的拉面,重温那温暖的瞬间。
去皮山农场观赏那一串串紫花的国槐、半人高的树玫以及花满枝头的苹果树,收获农场职工丰收的甜蜜笑容,品味甘甜的皮山皮亚曼石榴汁,再来一碗红皮绿馅的石榴汁饺子,细品酸甜爽口的石榴酒,于慢时光里悠然看山看水。
踩着记忆的沙河,从阿克苏出发,经温宿县一路北行,奔赴戈壁“翡翠”神木园,领略其独特风采,拥抱千年神木、A形树和无根树这三宝,与古树来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
身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自然不能错过“捡石”的乐趣,前往罗布泊寻觅奇石,参观戈壁玉,挑选挂件作为礼物,发掘这片神奇土地的无尽魅力。这“捡石”之旅,仿佛是新疆人对本土自然瑰宝的一次亲密探寻,在石头的纹理与色泽中,发现新疆大地隐藏的独特美学。
因父亲的军人身份,白哈巴边防站的经历刻骨铭心。训练场上的汗水挥洒,巡逻途中的警惕坚守,站岗时刻的庄严神圣,皆成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木屋中的温馨时光,与战士们共度的欢乐与艰辛,哈巴河与白桦林的宁静祥和,玉西旱的蒲公英,大东沟的牧民生活,都成为记忆深处的宝藏。白哈巴边防站的故事,是新疆戍边文化的生动体现,展现出新疆人民对祖国边疆的忠诚与守护。
母亲与柏木树河的羁绊,让作者对其眷恋不已。柏杨河的秋日,宛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二姨的回忆如诗中的深情旁白,三姨的同行则是相伴的温暖旋律。老榆树下的宁静时光,可聆听岁月的浅吟低唱;柏油马路与铁塔的变迁,见证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慕萨莱思的香醇,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令人沉醉;喀赞其的大门背后,是旧物与音乐的交融共鸣,是巷子变迁的生动见证,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心跳与生活的温度。喀赞其的描写,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疆传统民居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大门,在门里门外的穿梭中,感受岁月的流转与生活的韵味。
一个地方能否让人深入其中,往往与当地之人息息相关。四年前,踏入喀赞其,推开一扇镶嵌几何纹饰图案的深蓝色大门,探望远嫁于此、娘家在乌鲁木齐县的阿达莱提。于她那别有洞天的农家小院,畅饮源自西天山的雪水与山里泉水泡制的香茗,品尝烤羊肉、手抓饭、薄皮包子、大盘鸡、面肺子、米肠子。再度来到喀赞其,品尝此地颇负盛名的“哈根达斯”冰淇凌,眼前浮现出一扇扇门。走出那枣红色的门,于巷子里随心漫步,耳畔飘荡着醉人的乐曲与明快的马蹄声,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作者讲述家族历史时,奇台是绕不开的地方。与奇台的缘分,源于爷爷。那里留存着爷爷少年时最美好的记忆。于煤油灯下,在老屋前的葡萄树下,回忆爷爷从哈密逃难至奇台,租住在土坯房的往昔,与爷爷一同观看闹社火的场景,寻觅那些老街老店老街坊。奇台盛产美酒,且品质上乘。每至奇台,必开怀畅饮,否则便觉此行有憾。到奇台亦定要前往江布拉克,领略其独特景致,否则亦是一大憾事。于袅袅升起的炊烟中感知人间烟火气,此处的明月与繁星仿若触手可及。奇台的家族记忆与地域风情,犹如一部家族与地方的编年史书,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出新疆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疆盛产菊花,其中昆仑雪葡声名远扬。如今于天山一带大面积种植,新疆人常以此特产馈赠外地游客,使其成为友谊的使者。这菊花与雪葡,不仅是新疆的特色物产,更是新疆地域文化走向外界的友好使者,传递着新疆人民的热情与友善。
于作者及家人而言,西大桥见证着每一个重要时刻。时光如记录仪与容器,映照容颜的变迁。西大桥连接着乌鲁木齐东岸干妈家和河西岸大伯家,走过半个世纪,开启尘封的往事,见证西大桥的岁月更迭。于此与往日重逢相拥,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与气息。亦或搭乘博乐市的车,穿过博乐达勒特镇的破城子村的院子,遐想与考古专家一同进行现场挖掘,邂逅那高雅大气、沉重古朴、明亮深沉、一丝不苟,令人叹为观止的钩窑瓷碗,脑海中浮现出往昔的辉煌画卷。西大桥与破城子村的故事,像是新疆城市与乡村发展变迁的两个缩影,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着新疆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
在写作风格上,段蓉萍以细腻真挚的文字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她的情感无不深入新疆大地一人一景的描写中,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她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段蓉萍笔下的每一处视觉的碰撞都透出创作者的体温与心跳,让读者不由自主地为之感染;同时,她的语言流畅富有诗意,以见长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如涓涓细流般流畅且富有诗意,清晨的阳光、夜晚的夏风……给读者带来浪漫惬意的阅读体验。
人物塑造方面,段蓉萍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新疆人民的群体风貌与精神特质。地域文化的呈现上,作者凭借大量的考证与亲身的体验,深入挖掘新疆各地的文化与历史,使读者在阅读中能深切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增强文化自信。
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一大亮点,无论是“梦一样的巴里坤”那清晨被金色阳光洒满的山谷村庄,还是神木园、罗布泊等充满神秘色彩与独特地理风貌的景观,都在作者细腻笔触下仿若灵动的画卷。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美的单纯呈现,更蕴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珍视的呼吁。读者在领略新疆壮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被激发起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以“在菜籽沟醒来”为名本身同样寓意深远,书中的“菜籽沟”作为新疆十分富有象征性的地点,代表着她无时无刻不具备着的一种回归自然、寻找内心平静的状态;在这个地方醒来,意味着从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段蓉萍通过对新疆的描写,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在新疆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每一处风景、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的多元与深邃。
《在菜籽沟醒来》是一部值得沉淀下来阅读的散文集,它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新疆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人民的生活,也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段蓉萍笔触的字里行间如同照亮新疆大地各个人文角落的明灯,点燃了读者对这片中国土地的向往与热爱之火,引领读者在新疆的人文与自然之旅中,探寻生命的奇遇与真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