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丰富且厚重”,这是不少人见到《蜀道栈道图集》的第一印象。日前,新发布的《蜀道栈道图集》在2024天府书展期间与读者见面,浅黄色的封面与封底铺开后,几乎覆盖新书发布会发布台的整个桌面,让不少读者不禁发出惊叹声。
《蜀道栈道图集》由李勇先、王小红、陈洪主编,成都地图出版社出版。这本图集是首次对明清时期所编绘栈道图进行系统整理,其收录的每一张珍贵的蜀道栈道图,经过精心编排和扫描跃然纸上,将古蜀道昔日通达、繁荣的景象浓缩于地图中,再配上生动的注释说明,一部蜀道交通史仿佛被缓缓打开。
不仅仅是山水画
真实反映当时社会发展情况
此前,联动川、陕、甘、渝蜀道分布城市及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实施的“蜀道文化出版工程”启动,成都地图出版社与本书主编之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勇先签署了《蜀道栈道图集》出版协议。
2023年开始,由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川内相关单位,正式开始《蜀道栈道图集》一书的编纂工作。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和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共同提供地图,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师生撰写地图提要,并经多轮审定修改完成。
作为一本蜀道栈道的专题研究图集,《蜀道栈道图集》将历代文献中有关蜀道沿线重要的栈道图、关隘图、交通图等古旧地图进行系统全面的汇辑整理,并对地图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其收录了明清时期所绘栈道、山川、险要、军事、政区图以及明清和民国地方志中所绘栈道图等,图中的文字注记蕴含着重要的地理信息要素。”李勇先强调,这些蜀道栈道图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而是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交通、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
作为本书分卷参与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杨雯颖介绍,学者对地图的解读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包括栈道图的图名、年代、版本信息等要素;另一方面就是栈道图的地理范围、文字标识、图例、历史价值等。“要做到图文详备,就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甄别考证。”
“钩玄提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鑫用四个字概括这部图集的特点。他介绍,为了更好地了解栈道图所反映的交通地理内容,充分认识栈道图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参与编撰的同学除了在正文中标明每幅地图图名、版本信息以外,还对每幅地图专门撰写一篇提要,“对于研究者查阅十分方便。”
李勇先补充,在撰写蜀道栈道图提要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历史文献和众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受限于编撰体例,不便当页注释,统一在图集之后附《参考文献目录》,集中收入在撰写提要过程中所参考的相关论著,并按照一定体例进行编排。
体例得当
蜀道保护研究的学术支撑
《蜀道栈道图集》分上、下篇,上篇收录明清时期所绘栈道、山川、险要、军事、政区图,下篇收录明清和民国地方志中所绘栈道图。
成都地图出版社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游世龙介绍,在具体编排上,一般按照时代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读者也可以从中看见前后传承摹绘关系。“在所收录栈道图中,我们对同一幅图不同摹绘本也集中编在一起,后面的提要部分也做了对源流详细的考证。”
例如,《蜀道栈道图集》第6至13页就收录4幅《栈道图》。该条提要的撰写者、四川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杨朝介绍,4幅《栈道图》分别选自《五岳游草》(清康熙三十年刻本)、《三才图会·地理》卷十一(明万历三十七年金陵吴云轩刻本)、《吴船录》卷首(日本宽政五年刻本)、《吴船录》卷首(日本明治十三年刻本)。从绘制技法和反映的地理信息来看,4幅《栈道图》大同小异,虽能初步判断上述4幅图应为同一史源,但在图幅的流传、演变及地理信息等方面仍颇有见疑之处。“关于4幅《栈道图》源流问题,提要部分就从史源上进行了考订。”
蜀道图编绘历史悠久,李勇先介绍,从传世蜀道图来看,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蜀道山水图,属于山水写意绘画的一种;另一类是蜀道地图,图中着重标注了相关山川、递铺、道路地名等地理信息,这类地图主要收录于地理志、地方志、类书、诗文集等文献之中。“而在传世蜀道图中,真正属于单幅绘制的蜀道图比较少,现存蜀道图长卷最有代表性的是清康熙年间党居易彩绘《云栈图》、乾隆年间佚名彩绘《陕境蜀道图》。”
以《陕境蜀道图》为例。这是一幅反映从当时的陕西宝鸡、凤县、留坝厅、褒城、沔县、宁羌州到七盘关彩色纸本蜀道长卷地图,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绘制,以立面的形式详细描绘了道路沿途的自然地形、州县管界、山川桥梁、河水源流、州县城池以及塘铺驿站等军事防护设施及寺庙碑刻、亭台牌坊等人文景观。有意思的是,该图还在沿线相关位置标注了尖站、宿店,也就是吃饭和住宿的地方。“该图实用性很强,可以说是一幅当时行走在蜀道上的道路交通图。”李勇先说。
《蜀道栈道图集》一经出版便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好评。在秦汉史专家、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子今看来,这本图集的出版,是对蜀道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展示了蜀道厚重多元的文化价值,为蜀道保护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撑,对于加快蜀道申遗进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创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蜀道、走进蜀道、研究蜀道、推介蜀道,深入挖掘提炼蜀道的文化价值,用生动研究讲述蜀道的恒久魅力,用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推进蜀道研究。”
【精彩点击】
《陕境蜀道图》局部
《陕境蜀道图》局部
清佚名编绘。该图长672厘米,高31厘米,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绘制,以立面的形式详细描绘了道路沿途的自然地形、州县管界、山川桥梁、河水源流、州县城池以及塘铺驿站等军事防护设施,还有寺庙碑刻、亭台牌坊等人文景观。据学者考证,该图绘制的大致时间为清代乾嘉时期。
该图最大的特色是具备浓厚的军事色彩。如对蜀道沿线山水岩险碥、军事管理机构、重要关隘桥梁等地名进行标注。而该图最特别之处是在地图上多处标有“打尖处”“尖店”“尖站”等文字,所谓打尖处、尖站,是指途中可以吃饭住宿的地方。
据考证,该图是后人根据蜀道途中实际情况添加上去的。有专家认为:“该图实用性很强,可以说是一幅当时行走在蜀道上的道路交通图”。通过后来者添加相关信息,客观上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李勇先)
《吴船录》卷首《栈道图》(日本宽政癸丑刻本)
《吴船录》卷首《栈道图》(日本宽政癸丑刻本)
《栈道图》,日本宽政癸丑刻本《吴船录》之卷首。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范成大于四川制置使任上召还,记载了由水路奔赴临安的所见所闻,编纂成书,取名为《吴船录》。从《吴船录》记述所经地点来看,范成大显然并未行经川陕蜀道,那么日本藏《吴船录》卷首《栈道图》必系后人增补。
据考证,日藏《吴船录》卷首《栈道图》系日本人松本慎重刻植入。从日藏《吴船录》引言和序跋中可以看出,江户晚期的日本人对《吴船录》了解相当有限,这也是松本慎重刻《吴船录》的主要原因。而在松本慎对四川地理认知中,认为四川地区的川陕栈道为天下奇观,而范成大《吴船录》仅记水程而不言陆路,因此特意将杨尔曾的《海内奇观·栈道图》列于卷首,而后日本学者翻刻时仍沿用体例,此为日藏《吴船录》宽政本和明治本增录《栈道图》之始末。(杨朝)
《四川省四路关驿图》
《四川省四路关驿图》
绘者不详,全图无比例尺、无图例,也未注明方位。图长1085厘米,高5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图采用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法,以鸟瞰视角,较细致地描摹出明代四川成都以西、以北至羌藏、陕甘等地进行茶马贸易的4条重要通道。并以实物象形符号作图例,辅以文字说明,详细绘出4条道路所经地区山川形势、行政建置、军事卫所、关防驿路、宫观庙宇、桥梁渡口等地理内容。
从图中标绘的“松潘卫”等关键行政建置信息来看,可大致推断该图所绘内容反映的是明嘉靖末以后的地理信息。引人注意的是,图中标绘众多“茶山”,尤以成都西南至雅州路线中天全司周围标绘最多,表明该图与明代茶马贸易密切相关。《四川省四路关驿图》分别绘出以成都为起点,出入四川省的4条重要陆路交通线,并以文字注明每段路线起止地点、方位及所设关驿数量。
该图共3幅,此为第一幅《壹路西北四川都司至威茂叠溪松潘等处西番界设关叁拾陆座》,描绘的是自成都府出发沿岷江一路北行直至松潘卫道路,该线路所经区域即为明代四川茶马贸易“边茶”中的松潘一线产销地。(何婷)
汉江以南三省边舆图
《汉江以南三省边舆图》
图幅100cm×250cm,为纸本彩绘,编绘者阎俊烈。图例用注文形式加以说明,图题所指“三省”为四川、陕西、湖北。此图与常规上北下南不同,而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图例一样,山峦用墨线绘出轮廓,其上绘有稀疏树木,方框表示府治,长圈表示州治,圆圈表示县治,用虚线表示道路,双实线填色表示河道,红线表示省界,图中绘有塔、楼关等建筑,其中红色建筑表示寺观祠庙等宗教场所,并将山水画技法融入其中。
本图重视对名胜古迹的绘制,图中绘有陕西武侯祠墓、马超祠墓等,四川剑阁剑门、梓潼文昌庙(即七曲山大庙),湖北武当山、高亭寺、羊祜庙、隆中对、诸葛亮躬耕处等。本图还对城镇道路、交通驿站、关隘、祠墓、牌坊尤其是营汛等信息一一加以标注。
本图与彩绘《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实为一套舆图,因而在研究和使用时应将两图合起来看。(叶春兰)
图片由成都地图出版社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